1月6日至1月12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第六届“融”时尚周举行。
T台、秀场、画廊、剧院;时装秀、动漫展、家纺汇、音乐舞蹈表演秀……艺术与潮流相融合展示学校届优秀毕业生作品,包括了纺织面料、家纺设计、时尚服饰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人偶制作以及多媒体设计作品等近件。王国海文并摄
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精湛能让人优秀,文化的修养则可以让人更为高尚,让人生更丰满
——————————
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一位入学即将满一年的高职生给我说自己后悔了,“当初应该好好读书去读个本科”。我有些好奇,毕竟这位学生所在的高职院校在省域内的高职院校中也算是数一数二,就业情况也很是喜人。最初,在得知被录取时,高考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的他已然很满足。
但有次偶然去相隔不远的一所本科院校参观后,他有了心理落差,觉得那所本科院校才是他想象中的大学。为什么?他也不明所以,只觉得那里“看起来就很有文化”“学习也有氛围”,而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好像缺少些什么,“更像是技能培训机构?”
起初,我不以为意。但在教育领域沉浸几年后,再反观教育究竟为何物,我想起了那次对话。不等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在“教”,比如知识或技能的教授与学习,更重要的在于“育”,比如培育其品格,涵养其精神,浸润其修养。
至于,何为“文化”?我是这样理解的,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精湛能让人优秀,而文化的修养则可以让人更为高尚,让人生更丰满。
这里的文化修养不在于你所学知识有多渊博,技能有多精湛,一位虽大字不识几个但品格高洁、勤劳坚韧的农妇也可称之“有文化”。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华文化,从古老的时光中孕育,奔腾至今,不断大浪淘沙。若能从裹挟至沙滩上的贝壳中窥见些生命之坚韧和可贵,在成长中多些坚毅和阔达,那些在困境中彷徨失措的在校生或许不会轻易轻生;若能从中多些对“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感知,在走出校门后或许能在物欲和金钱的诱惑前多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若能从中多些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领悟,在权力在握时或许能多办些实事,少些贪污腐败、冤假错案,少些荒唐无稽。
“以文化人”贯穿着学生一生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喜的是,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愈加重视文化在育人中的分量。至于如何以文化育人,其方式方法更像是通罗马的条条大道,每所院校都在致力于走出自己的那条路。在这里,我还是想提几点自己关于文化育人内涵化建设的想法。
一方面,文化育人应以“人”为本,切忌空洞化、形式化。近来听说,有专业老师在正式开课前首先要念上几句或几段名人语录,权当为“课程思政”;也有的校园文化活动摆上摊儿,拍几张现场照片,再加上些言辞漂亮的总结便就草草了事……岂不是本末倒置?学生当为“本”,而非完成育人者自己任务或绩效考核的“工具人”。学生为“本”也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而在于育人者是否将其实践于日常。
写到这里,倒想起有次去昆明市丑小鸭中学的参观,校内没什么空洞的标语,校长詹大年反而是把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