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评论:形象工程何以披上民生工程马甲
总投资5亿元的民生工程,在投入4.5亿元之后停建,显然并不全是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决策失误。而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民生工程不“民生”,甚至成为一个连*绩工程都可以往里装的“筐”,才是民生工程沦为“无底洞”背后的真问题。
□
吴
江
江西赣州近日停建“和谐钟塔”主题公园,其号称世界最大机械钟塔公园,官方对其定位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预计年收入1300万元;目前已投入4.5亿元,实际年收入30万元。2010年赣州人均GDP仅为全国45%,该项目曾被质疑为“搞形象工程”。
总投资5亿元的民生工程,在投入4.5亿元之后停建,显然并不全是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决策失误。不仅如此,预计年收入1300万元,实际年收入仅30
万元,何以民生工程的“丰满理想”却遭遇“骨感现实”,自然也不能全归之于预期的不确定性。恰恰相反,与追求高利润的投资项目所不得不面临的高风险有所不同的是,民生工程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一方面,民生工程本不是逐利工程,也就天生不必承受高风险,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其实都是基于民众的切身需求,换言之,钱都是花在刀刃上的,又怎么可能打了水漂,甚至一不小心砸出“无底洞”来呢?另一方面,民生工程的决策过程,自然要充分尊重民意,而假如这一过程真正体现了民意,其实本就是对风险的有效规避。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工程沦为“无底洞”的背后,与其说明风险无处不在,毋宁说更多暴露出民生工程的决策根本没有经过必要的程序和民意讨论。
以上述投入4.5个亿之后停建的民生工程为例,名义上打着“民生”旗号,无论是打造新的标志性景观,提升城市品位、还是造福百姓,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工程,都听上去很美。但这一官方口中美轮美奂的民生工程却一直以来在民间争议不断,坊间更不乏“形象工程”的戏谑。而从民生工程的最终宿命来看,还真是不幸一语成谶。那么,形象工程何以能披上民生工程的马甲,或许才更需追问。
此外,“摇钱树”成吸金“无底洞”,固然将“民生工程”打回了原形,但投资失败显然还不是民生工程最需反思之处,民生工程为何会被当做一棵“摇钱树”,为何会被赋予过多的投资预期,恐怕本身已是对民生属性的背离。而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民生工程不“民生”,甚至成为一个连*绩工程都可以往里装的“筐”,才是民生工程沦为“无底洞”背后的真问题。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