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较“十三五”初期增长超一倍,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GDP名义增速3.4%;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到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需从7.8%提升至10%。未来随着国家*策进一步赋能,数字经济规模或将持续扩大,数字化可以说是未来十年中最大的确定性。那么:
数字化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经济?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天与你分享上海国资研究院数字化转型中心执行主任陈雪频对于数字经济的解读和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洞见,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来源
笔记侠,略有编辑
01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
在顶层规划里,有很多提及“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以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等有关“数字化”的表达。这里,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基本概念。
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改变原有的商业形态,包括商业模式、商业战略、组织营销等等,进而改变整个经济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活。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发电机为代表的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自动化,而数字化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数字化工业革命又分为几次科技浪潮,从最早的有线互联网,到后来的移动互联网,直至最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应该说我们正处于数字化工业革命的第三波浪潮之中。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本身形成的一个产业集群,通过使用数字化手段改变原有实体经济业态。
数字经济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新兴产业,我们称之为数字产业化,像我们常见的互联网公司、5G、元宇宙,还有区块链等,这些都属于数字产业化;另一部分是产业数字化,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原有的经济业态,比如农业、制造业及金融、教育等。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年工信部报告中提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45.5万亿,占全国GDP(万亿)比重39.8%。
其中,数字产业化的规模大约是8.35万亿,占数字经济的比重是18.3%,占GDP的比重是7.3%;产业化数字的规模为37.18万亿,占数字经济比重是81.7%,占GDP的比重是32.5%。
由此看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是对应关系。
数字经济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确切地说,数字经济不止催生出一种新型业态,同时也是对原有各种业态的颠覆。
在45.5万亿的数字经济中,90%以上是实体经济,包括做数字技术设备的实体公司,也包括被数字化改变的原有实体经济,所以我不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对立关系,我认为未来所有的实体经济都可能变成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是融合关系。
一方面,像华为、中移动这样的ICT企业,数字化产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
另一方面,像百度、腾讯、阿里这样曾经以消费互联网为主的行业,开始利用自身原有技术去帮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就是产业数字化转型。
简单来说,数字产业化的主角是新型产业,而产业数字化的主角是传统产业,就是所谓的实体经济。
因此,数字化这个技术一方面形成新兴产业,一方面能赋能旧产业。
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站和电力基础设施就相当于数字产业化,那时候叫电力产业化。逐渐地,电力变成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公司用电已不再需要自建电网,直接接入国家电网就可以,这就是产业数字化。
数字化趋势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数字化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这个趋势是由整个技术的发展推动的。
技术发展是经济发展最底层的逻辑,所以,所有企业无可逃避地必须迎接数字化浪潮。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发现,现在没有手机,可以说寸步难行,从聊天、支付到扫码,都是数字经济的呈现。
数字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社会发展趋势。若不去迎合趋势,就会被淘汰。
即便是一些非常传统的产业,比如说农业,虽然数字化渗透率不到10%,但未来通过大规模生产、远程控制播种、施肥,并经网络销售,其产业链条都将成为数字化的一部分。
我相信,未来各行各业,只要自身需要商业化,需要消费者,数字化都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结果。
数字化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说数字化是一种技能,是因为它是比较容易感知的一种应用和技术,比如智能手机,不仅可以用来与别人交流,同时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这些数字化技术必须学会使用。
说数字化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因为随着数据终端的普及,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清晰、可感知,使企业从过去的“以产定销”变成未来的“以销定产”,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这本身就是思维的改变。
其实,数字化本身不是商业模式,也不是组织,但是对商业模式和组织产生影响。
数字产业集群
数字产业集群是数字产业化的另外一种表达。
拿人脸识别技术来说,这个技术其实已经发展了将近40年,但直到年才真正成熟,像国内“AI四小龙”(即商汤科技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都是靠人脸识别起家的。
再比如商汤科技,一家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原创技术研发。
在刚刚上市时,商汤科技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它的创始人是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汤晓鸥,发现人工智能这项技术之后便开始创业,后来大批使用人工智能的公司纷纷成立,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形成上下游产业,比如做设备的“大华”,做硬件的“海康威视”,做算法的“商汤”,做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偏综合性应用的公司,这就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未来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相互协同的关系,这就是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对新一代企业的影响
我认为,90后一定会出现一波非常知名的企业家,只不过现在时机还未成熟。
会有这样一个积极的判断,其实与底层逻辑有关。这些企业家的涌现与这一波趋势有关。
在过去的40多年里,至少有四次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第一次是工业化,以乡村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慢慢出现;第二次是城市化,各种房地产公司兴起;第三次则是数字化。
我们刚刚提到数字化又形成几次工业浪潮,数字化第一次浪潮出现传统互联网,像BAT就是在年前后成立,因为那时是互联网商业化元年。
数字化第二次浪潮出现了滴滴、美团、字节跳动等,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在年前后创办,那时智能手机和3G网络开始成熟,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商业化的应用。
数字化第三次浪潮是人工智能,从年开始人工智能兴起,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人工智能领域还有较大发展空间,比如人工智能+健康,人工智能+文创等等,而这一次一定会诞生一批改变未来的企业家。
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之所以还没有看上去的成功,是因为恰好碰到经济周期变化,技术红利的速度放缓。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一批人会冒出来,我不知道是谁,但是一定会有。
02
用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数字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实体经济则是相对虚拟经济的。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那些能生产有形产品的公司,虚拟经济是一些偏无形的服务类公司,尤其是那些用数字化的方式来提供相关虚拟服务的公司,比如直播、未来的元宇宙、在线教育等等,这些都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提供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无形的服务。
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赋能
数字经济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技术和应用,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会影响商业模式,影响企业战略规划和执行,影响组织、人才、营销、渠道运营等各个方面。
虽然现在数字经济的占比仅为39.8%,但它确实已经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了,预计未来比重会达到80%。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未来大有前途。
企业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衣食住行方面,是有大量创新机会的,虽然会有垄断趋势,但未来会有大量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进入这条赛道。
数字化时代,每个行业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重做一遍。这话以前有人说过,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切实的,因为社会经济已经有许多成功案例了。
传统三大行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程度是最高的,可能高达60%~70%,其中又以金融业最为突出,未来银行、保险、投资会进行大量数字化应用。
比如,银行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业务办理,客户不需要去银行网点;保险业则将近2/3的终端业务被人工智能在线服务所替代;投资业则可通过大量数据工具做判断。这些方式会更加高效,成本更低。
我们发现,连行业顶端的投资业都会被数字化,那么数字化可以赋能所有行业。
就拿传统的制造业来说,数字化可以使制造业的商业模式从“以产定销”变成“以销定产”,或者经营渠道多元化,或者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这些都让传统行业有大量的创新空间和机会。
所以,数字化是未来十年最大的确定性。
美国的数字经济与我们的区别
前两天马斯克开会时,一个高管提出研发一个按钮特别复杂,要做几个月还是一年。马斯克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