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夏惊鸣组织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人
TUhjnbcbe - 2023/10/24 19:15:00

成功不是设计出来的,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是一不小心成功的。先发现了一个增长机会,然后有比较恰当的产品或服务及比较正确的竞争策略,然后抓住机会实现盈利。但企业刚开始可能没想那么多,只想着要做事、赚钱、养家糊口等。后随着创业成功和业务进一步扩大,突然发觉这事可成为一个事业,就开始有了更大的事业理想,就有了新的事业追求。新的事业追求体现在哪?一定体现在要打造产业竞争力,这都集中体现在打造产业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上。

核心竞争力体现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的结果是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核心竞争力最核心体现在三个要素:第一,品牌;第二,技术;第三,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当然还有那些排他性资源,但不是根本之道。

首先是品牌,要拥有强大的消费者心智地位。品牌归结到底要拥有强大的消费者心智地位。有品牌和没品牌、品牌好与坏完全是两个概念。品牌不是靠广告推广,而是靠时间积累,是方方面面综合力量形成的,可替代的难度壁垒较高。第二是技术,要长期积累形成壁垒。举一例子,常听到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等类似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对不对?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如果说你参与了行业标准制定,就成了一流企业、超一流企业,那未免太容易了,如纠集更多的企业参与设计行业标准,那超一流企业都能批发了。超一流企业做标准,是从英特尔、高通、微软那里总结出来的。它们是做什么标准的?是技术,是知识产权,且是底层技术和知识产权。英特尔做CPU是整个电脑的核心,技术创新不错,但其他部分赶不上,逼着它联合众多IT行业企业如IBM、微软、惠普等,创造新的总线系统,包括后面将五花八门的外设接口统一到了USB,这背后都是技术。参加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或许确实是很好的企业,但放在全球看,真的是超一流企业吗?企业不是为了做标准而做标准,参加标准制定是水到渠成,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高科技企业不用想东想西,一旦发展起来后要积累技术,最终形成壁垒。第三是系统,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复杂的知识累积性系统,其形成的壁垒较高。如连锁型企业供应链是一个大系统,建起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是不容易的,这是高壁垒也是核心竞争力。华为通常讲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管理是核心竞争力,它的人力体系已成为一个知识累积性的复杂系统,再如它的IPD体系、ISC体系等,都是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

为什么很多企业学海尔、华为老是学不会?是因海尔、华为是经十几年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搞一个项目就成的。企业以效率和效果为导向,不断建设、优化、积累,最终形成企业各类运行系统。

组织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如果没有好的研发团队,没有形成好的研发梯队,没有形成好的研发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好的研发激励动力机制,没有形成好的研发战略与战略解码目标管理机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能形成吗?再拿品牌讲,如果营销、研发、生产都没有很好的人才与人才梯队,没有很好的机制,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去支撑每一个环节不断精进,能形成强竞争力的品牌吗?再如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才梯队和机制,怎么形成强有力的管理和运营体系?显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背后是组织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说组织能力是一个企业走向卓越、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竞争力,实现事业理想和持续发展,背后是组织能力。

而构成组织最核心的力量是“人才梯队”。组织能力到底是什么?(见下图):

组织能力构成包含四部分:一是人才梯队;二是管理机制;三是组织体系;四是企业文化。从组织能力“建设”角度看,这个清晰了,就知道怎么建设了。

不管组织能力是什么,首先一定要有人,人来了之后,怎么让他有动力,这就是管理机制;有了动力后,是在一个高效平台还是一个低效平台干活,这是组织体系;人也好,管理机制也好,组织体系也好,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导向、理念和原则是什么,这就是企业文化。

最核心的能力是“人才梯队”——一切依靠人。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执行者也是人。洛克菲勒说过一句名言,“你把我的一切都夺去,只要你把团队留下,半年后我再还给你一个这样的企业”,可见“人”是组织能力的核心要素。但只说“人才”,人才还没有实现组织化,只有“人才形成了梯队”才是实现了人才的组织化。比如,能人出了问题会对组织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这也是“人才”,但恰恰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没有实现组织化,因人而产生的影响太大。但形成人才梯队后,问题就解决了。没有人才梯队,机制就会失灵,想换一个人都不好换。有了人才梯队,组织就可实现自我新陈代谢。所以,组织能力的第一构件为什么是“人才梯队”而不是“人才”,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只是人才,人才还没转化为组织能力;如是人才梯队,那“人才”这一要素就形成了组织能力。

“打胜仗、打大仗”靠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决策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分权机制、分配机制这四个方面,有了人之后如何激发动力、持续奋斗、打胜仗,主要是管理机制来驱动。

通过组织体系打造“能力营盘”——组织体系是在组织结构中各部分形成套路,形成系统,这样就形成所谓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形成了一个组织的能力营盘,包括结构、流程、操作规范、方法论、知识沉淀等。温氏运营模式是“公司+农户”,背后也是一套运营体系,怎么给养殖户定收购价,就有60多种定价模型、十几种基本模型(运营体系的定价方法论),这样“套路”就形成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设、持续完善各类系统,形成“套路”,那么这个组织就会相对成熟、稳定,成为高效工作平台。

通过企业文化引领经营管理——企业文化本质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怎么经营客户?怎样竞争?在人才梯队怎么做?组织体系怎么做?管理机制怎么做?这些就是企业文化。文化和行动是“一体两面”,企业文化就是做业务、做管理的方式,就是做业务、做管理所体现出来的导向、观念或原则,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和建设企业文化。

组织能力建设要解决三大核心命题

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的很多企业一声叹息——缺人、缺管理,组织能力不行,支撑不了快速发展。这个阶段的核心命题就是组织能力与战略发展的缺口,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组织能力建设。当然,那些困顿于如何增长的企业,首先面临的是战略问题,尽管也存在组织能力问题,但组织能力建设最好在业务发展期,事业前途很明确的时候,这个时候打造组织能力能更好地支撑战略发展。

二次创业期的核心命题是战略发展与组织能力的缺口,但这个阶段进行组织能力建设(管理建设),是一个非常纠结和混沌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因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不是设计好的,管理往往是发展带动的,存在一个滞后期。另外也不能超前管理建设,小企业不能做太复杂的管理,就像一条小船,要做大船系统一定不行。但发展之后仍然是小船系统也不行。但从小船系统转型到大船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建设,且还要在高速运行中进行小船到大船的转型,这时就存在系统性缺失和系统性混乱。

二次创业期进行组织能力建设时通常出现两个关键问题。

1.导向问题。组织能力建设的第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专业正确,导向错误”现象。组织能力建设的导向是什么?“服务增长,激发奋斗,将*辈出,护卫底线”,这就是组织能力建设(管理建设)四大导向。但常看到很多管理措施、管理行动,看起来变革很漂亮、词语很漂亮,但忘了做管理是要实现这些目的,换言之,看起来很专业,实际上没有实现效果。一方面企业需要强化管理,需要管理建设,另一方面要回归常识,回归导向,来判断这些“专业”是否用对了。

2.本质问题。组织能力建设时常出现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真正把管理手段背后的本质理解透。本质没有理解透会产生“专业性正确,本质性错误”。如绩效管理常会出现两个错位。一是员工绩效与公司绩效错位,员工考核都是90多分,但公司绩效甚至收入在下滑,或尽管在高速发展,但很多关键问题都没解决。为什么?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地图是一个公司级的OKR,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是“考核的不是你想要的”。如考核的就是你想要的,那表明竞争力实现提升了。怎么做到?根本是做好目标管理——要打什么仗?要打胜仗有哪些关键领域?这些关键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关键问题怎么解决?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谁来做?搞明白了这些,要考核什么就有了基础。很多企业把绩效管理丢给人力资源部,但真正重要的是从上至下,从总司令开始,各层级指战员要层层做好目标管理——想清楚要打什么仗,怎么样才能打赢?然后过程督导、支持、解决问题等,这本身就是绩效管理过程。

常听有人说老板上了MBA之后回去就把公司做死了,这话有点严重,但老板按理论进行“正确的瞎管理”是常有的事。如常听到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要放权,不放权不能激发员工动力,不放权下属不能成长,董事长就应去多打高尔夫球等。这种言论对不对?有的企业放权后确实很好,但有的一团糟,背后本质是什么?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打胜仗的将*,老板是为数不多能打胜仗的将*,这种情况下按别人所讲的放权去打高尔夫,结果连打什么仗、怎么打胜仗都想不明白,怎么去分解任务,怎么去承担责任,要理解“有打胜仗业务能力的将*”,目标管理才能做对。缺乏这种将*时,一把手就要深入一线,这不是不放权,问题也不在放权上,而是一把手在组织大家打胜仗时要有耐心,不要直接给答案,而要不断“质询”——让员工参与,这样目标管理才能做对,同时也是在培养队伍。

导向的系统一致性问题——符合导向就某一件事、某一点来比较容易,但整个管理系统都能符合所倡导的导向,难度就大了。在建设组织能力时,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导向的系统一致性。比如说激发奋斗容不容易?但为什么却很少有企业能做到?管理系统是复杂的,各系统要配合一致才能把导向落地,这很难。

在方方面面的管理建设中要始终遵循、落实正确的导向,因企业复杂了,研发体系、供应链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等各有各的管法,怎么能让所有的人都能遵循正确的导向,导向的系统一致性是组织能力建设的最大难题。企业小的时候导向全部归结到老板,老板就是最大的营销负责人,是最大的产品经理,最大的供应链负责人,最大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所以导向在企业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统一了。但组织大了以后,各类系统开始复杂,营销系统、研发系统、供应链系统等,各有人分管,想法、语言很难一致,归结到老板也不行,且这时很多事情老板也无法了解清楚或没想透,这就是导向的系统一致性难题产生的原因。

文/夏惊鸣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年05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惊鸣组织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