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送春联广告印背面
专家称:商业味越来越重,不利于民族文化延续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春节贴春联。这种传统习俗,几千年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然而近几年来,每逢年终岁末,超市、银行、邮*、保险公司等各类企业,将印刷体春联赠送给顾客,鲜见手写体春联。春联商业味越来越重的同时,文化味渐行渐远。春联背面是广告2月4日上午10时许,省城东岗路南口。几名广告页发放人员抱着一大摞春联和福字,向路过的行人发放。由于春联制作精美,而且免费发放,因此吸引了不少路人,有的甚至隔条马路前来索要。“咦,后面是楼房广告。”拿到“福”字的市民在卷存时,看到后面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楼盘广告,有两套户型平面图和购房热线,“管它的,广告在背面,贴墙上好看就行”。在采访中发现,上面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企业将广告印在春联背面,或是将企业标志印在春联正面下端,以赠送形式发放给市民。“单纯发广告谁要啊?以春联形式发放,市民容易接受,我们也打了广告,一举两得。”某糕点店宣传负责人坦言。而纵观这些春联,无一例外的是印刷体,内容和形式大多雷同。难见手写体春联商业春联多如牛毛。那么,市民家中是否也张贴此类春联?2月4日下午,在省城随机走访了体育路、坞城路以及桥东街三个小区。转了一圈后发现,除了在坞城路某学校宿舍区有手写体春联,其他两个小区都没有。桥东街、体育路这两个小区,大多是六层楼房,每单元18户。走访了8个单元,结果发现去年春节贴的,全部是印刷体春联,上面都是各大超市、银行、邮*、保险公司的企业标志。而且除了平安、吉祥之类的对子,找不出一副反映时代特征、有新意的。在坞城路某学校宿舍区,发现了四副手写体春联,其中一副,字体工整。户主介绍,这是他学书法的孙女写的。而且,据了解,贴手写体春联的,大多家中有书法爱好者。30岁的市民梁先生回忆起儿时农村过年的情景,对写春联、贴春联记忆尤其深刻。“过了腊月廿三小年,就准备写春联了。有的写,有的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那才叫过年啊!”而现在,为何都贴印刷体春联?大部分市民表示,“图方便”。而商家也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不利于文化延续“制作精美,内容陈旧;不合联律,千篇一律。”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梁石用16个字评价了近几年春联的变化。同时,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了这种变化。由于是书法名家,每年来找他写春联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一些邻居和大企业。2004年之前,他每年都要写1000副左右;之后,每年减少,现在也就是200副左右。他认为,春联由手写变为印刷,虽然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但商业运作的参与也冲淡了人们对节日传统的虔诚。由于商家的引导,民众从对春联书法、内容的追求,变为了对样式的欣赏。这从文化上来讲没有好处,从节日气氛上来说,因为内容陈旧,并不能很好地展示现代人的精神风貌。此外,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李小伟表示,春联注重装饰性、缺少了艺术性的趋势,必将导致商业味越来越重,文化味渐行渐远,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培育和延续。本报 郭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