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儒学思想在历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自两汉时期开始,儒学逐渐成为了官方的主流学说,特别是曹魏时期,特别重视儒学,并且大肆宣扬儒家思想,一度把儒家推上了思潮顶峰。
一、形成的文化*策主要内容
除了儒学思想是统治者极力推行的*策之外,还有教育*策、图书管理与史官制度、文艺*策、对非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创立九品中正制等等。
1、教育*策
1)、建太学恢复儒学思想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曹魏最先注意到教育。然而这时候建立的泮宫虽然不同于东汉时期的太学,但实际上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当时魏承汉制,太学仍归太常掌管,太学置经学博士,博士隶属于太常,因此也称为太常博士。
最初如太学者叫门人,只有经过两年学习后,考试通过一经者才正式称为“弟子”,而未通过者遣送回原地。弟子再学习两年,考试通过后再进一步。未通过者补考。取得“文学掌故”后一年,再次进行考试,通过三经者升职舍人。而舍人学满两年再参加考试,通过四经者升为“郎中”。郎中学习两年再参加考试,通过五经者加以提升,量才任用。
要知道当时曹魏太学生不仅人数众多,且来源也比较广。不仅有官宦子弟,也有很多民间出身的普通学子。因为对太学的准入门揽被放低,也就使得更多的学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
曹操身处战乱,能认识到兴办教育、传承儒学和儒学伦理的重要性,实在难能可贵,而且后人还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正是在这一时期,由于曹操的倡导,一批地方官吏纷纷响应,而这一时期的地方官,权力较之东汉有了很大提髙,曹操对他们用之不疑,使得他们能发挥自身的才智,积极地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
3)、繁荣的私学教育
东汉时期,由于对儒学的重视,东汉的太学因而盛极一时,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三万人。
2、图书管理与史官制度
1)、重视图书与典籍的搜集工作
东汉末年,由于某之乱引起的动荡,城市几乎成为废墟,就连藏书都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的破坏,而在这样的大丧乱后逐渐恢复的成果,成就也是三国中最为卓著的,也为曹魏的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2)、设立官府藏书机构秘书监
为了储藏收集的图书典籍,曹魏设立秘书监一职,职掌官府藏书。其实秘书监一职的设置最早出现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
3)、设立了专职修史官员著作郎
东汉的图书典籍藏在东观,所以会临时委派一些著名学者在东观进行著作,但这时候还没著作官一职。著作一职正式设立于魏明帝太和年间,隶属于中书省,负责国史的修撰工作。
3、文艺*策
1)、设立“清商令”、“清商丞”
宫廷音乐,在我国的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我国历代王朝都比较重视宫廷音乐,曹魏*权也不例外。魏承汉制,宫廷音乐机构分为太乐乐署与*门鼓吹署,太乐乐署主管雅乐;*门鼓吹则主管俗乐,在当时也就是鼓吹曲与相和歌。在曹魏宫廷音乐后来的发展中,俗乐中的*门鼓吹乐在这一时期特别受欢迎,最终成为这一时期宫廷音乐的主体。
2)、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曹魏*权的统治者,特别是曹操父子,特别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对非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
1)、抑制浮华、罢黜名士
魏明帝太和年间,一批权贵子弟,以夏侯玄、何晏和诸葛诞等人为代表,云集京城洛阳,以交游为业,互相品评人物,臧否社会。他们之间的清谈交游实为东汉末年清议的延续,是魏晋玄学的先声。一方面,由于这些贵族子弟大多出身权势之家,他们的清谈交游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取士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在品评人物的时候结*连群,形成了潜在的社会团体,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很多官僚子弟加入其中。
2)、控制道教,禁止淫祀
曹操在*巾起义的过程中,惩于宗教在社会中发挥的巨大破坏力,害怕下层民众利用宗教再次发动反抗,曹魏*权对于道教严加防范。对待道教的上层人物则加以笼络利用,将他们集中控制。并且对汉桓帝崇拜老子的行为予以讽剌,禁止百姓进行祭祀。可以看出,曹操、曹惩于*巾大起义对东汉王朝造成的巨大破坏,对道教和民间宗教活动严密监视,民间道教的发展与传播受到制约。
5、创立九品中正制
1)、创立背景
*巾起义以后,东汉*权分崩离析,*阀割据势力混战不已,士民被迫迁徙流移,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己经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说,九品中正制一方面保留了乡闾评定的遗风,在各级地方行*机构均设立中正官,委派官员兼任本地中正官,负责本地的人物评议。另一方面又将传统上掌握在地方世家大族手中的选举权利转移到任命的中正身上,可以说是曹魏中央*权与士族群体互相妥协的产物。
2)、内容和影响
九品中正制虽然并没有把家世作为评定品级的唯一标准,但家世已成为选举的一个重要条件。吏部选用人才,一定会征求中正官员的意见,并要求中正官提供候选人的门第和父祖两代的官爵。士族门第很高,庶族则门第寒微,中正评定品第时,士族必然比庶族占优势。况且,担任中正的都是士族中正的意志,实质上就是士族群体意志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正的权力不断加强,而由于世族势力的膨胀,掌握选举大权的中正官员几乎为世族集团所垄断,世族子弟即使不学无术,凭借着显赫的家资,也可以谋得显要的职位。反之,出生寒素的有志之士,则很难进入仕途,这不仅打击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官僚队伍的自我更新。
二、曹魏文化*策的特点
1、因时制宜,注重实效
两汉以来的儒家社会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残酷的*事斗争和巩固*权的需要,单纯的依靠儒家伦理、德行和经学来处理社会文化事务也变得不合时宜。曹魏统治者为了统治的实际需要,在文化上,不仅强调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师商韩而上法术”,体现了曹魏文化*策注重实效的特点。
并且在教育方面,针对当时太学生学术水平偏低的现象,曹魏创立五经课试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将太学教育与文官选拔结合在一起。
2、历史局限性
由于*事斗争的紧迫性,曹魏统治者难以专注于文化*策的具体实施,制定的一些*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策虽然自身较为完备,但是具体施行后的效果却并不尽人意。比如九品中正制,魏氏立九品,任命各级中正官,中正官在自己负责的行*范围负责人才评议,根据德行才能的不同将人才分出等级,并上报中央部门,吏部则根据中正的推荐综核其实,授予不同的官职。这种上下结合,选举结合考核的选官制度本意是为了保证选官的质量。但是随着地方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膨胀,中正评议人才等级的权利几乎完全操纵于世家大族之手,甚至中央选官机构也为世族出身的官员所控制。那么封建割据和士族势力的膨胀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中央王朝制定的很多*策在施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效果不尽人意也是自然的了。
综上所述,曹魏时期的统治只持续了四十多年,无论是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虽然无法与大国相比,但它却是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而且在在文化建设上,一方面积极继承发展两汉以来的儒学传统,另一方面这些*策改革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恢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在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