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人都觉得“年味”淡了。百节年为首,随着新年的临近,关于年味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如何继承弘扬“年文化”?福田区*协民盟界别委员、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文体工程管理中心主任高辉就此话题提出《关于在福田区加大力度弘扬年节文化的建议》。他提议,应当在福田区加大力度弘扬年节文化,包括建设年节文化基地、加强宣传弘扬年节文化、打造年节文化产业等。
当前面临的现状:年味减淡,不止人心,环境使然
高辉表示,“春节”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慢慢淡化。就深圳而言,春节期间的深圳“留”不住人。一到春节,大量的人群返回老家过年,或者选择外出旅游过年,深圳这座城市不复平时车水马龙、人流熙攘的情况,显得十分冷清,缺乏温度。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的深圳没有“年味”。代表春节特色的焰火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年节庆典活动少,特别是能彰显深圳市、福田区特色的民俗活动不多,市民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缺乏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氛围。为此,他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建设年节文化基地,扩大年节文化影响力
高辉认为,可以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年节文化“地标”,如将园博园作为年节文化基地,在园博园建设代表年节文化的钟鼓楼等特色建筑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亮化工程,把园博园打造成代表年节文化的象征;在新春佳节之际,在园博园举办庙会,组织书画巡展、文艺表演、民俗体验、花展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营造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氛围,让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可参加;允许有限度地燃放烟花爆竹,组织焰火表演,引导广大市民合理释放燃放烟花爆竹、欢度春节的民俗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宣传弘扬年节文化,搭建广阔平台
高辉表示,可深入开展年节文化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收集、整理福田区乃至深圳市的年节文化资料,梳理文化渊源脉络,形成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渠道,策划对年节文化进行专题宣传,宣传内容可包括神话传说、民俗习惯、文学作品等;形式可更加多样,变被动式的宣讲教学为互动式的体验;在春节前后围绕年节文化组织举办艺术创作大赛、全民才艺大赛等活动,以年节文艺为主体开展创作;一方面号召社会各界的文艺工作者参与其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年节文化的创作中,广泛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形成万众参与的氛围。
打造年节文化产业,融入福田区的规划发展
一是要做好年节文化产业规划,特别是与福田区“三大产业”之一的时尚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以“文化”为桥梁,用创意把“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赋予时尚文化丰厚底蕴,也让传统文化通过时尚文化焕发生机。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年节文化的影响,打造“年节文化”经济。进一步开辟拓宽年节文化对零售、餐饮、服装、影视、工艺、旅游、演艺等行业的影响辐射,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拓线上和线下的消费渠道,在消费市场成为拉动经济动力“新引擎”的同时,稳定反馈年节文化的影响辐射,形成良性循环。
刘丽
蔡敏玲
刘倩
王玮
谢昊燃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