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钱币收藏市场有相当一部分被评级币占据了。对于评级机构,每个人的态度不一样,有人信任,觉得降低了自己收藏的门槛,不用太专注于学习真假辨别。有人怀疑,认为人工评定就会有出现主观臆断和造假。更有人反对,经常有读者提出,这只不过是一场圈钱的闹剧。客观来讲,评级机构的作用是有的,问题也不能回避。下面我就从评级机构的由来和发展,理性分析如今现状,和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评级机构最开始发源于国外。自从工业革命后,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钱币收藏不同于其它藏品,铸造工艺有据可考,生产数量有据可查,流通磨损程度有很多样品可参照。美国钱币协会首先制定了钱币品相分级标准,然后有了钱币评级机构。大部分外国人收藏只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很少有靠这个获利的想法,对于不涉及利益的标准当然谁都愿意遵守。本世纪初评级机构传到国内,很多嗅觉灵敏的人靠着挑好品、送评、上拍一系列操作赚到了不菲的利润。
到了年,钱币行情大好,评级币的紧俏程度远胜普通钱币,送评的数量逐年增加,评级费用也是一再增高。这个时候钱币收藏圈内不约而同地冒出一个声音: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评级?一来不愿意让外国人赚这个钱,二来评级周期长,路途遥远风险也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站出来四处串联,找到很多币商和藏家征求意见和争取支持。得到大部分业内人士的赞同后,国内的评级机构开始成立试运营。
试行之初是完全按照国外标准进行严评,初期因为费用低,流程短获得了一批客户送评。但随着前几批评级币投放市场后,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就是盲目地认为国外产品质量高,愿意用高价购买。自己的产品尽管严评,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送评的人砸盒子送国外重评,回来就可以卖高价,销售困难,大家自然都不愿意送评了。这个严评阶段,国内评级机构得不到客户和消费者支持,一度举步维艰,为了继续维持公司运转,只有改变策略。
既然大家都喜欢便宜,那就将国内评级币的销售价格降下来。但是钱币收藏这块永远是一分品相一分价钱,您买的便宜就不要对品相分数太较真。这一阶段以降低收藏门槛为主要服务目标,争取新的收藏爱好者加入。这一举动起到了效果,很多新人因为国产评级币,纷纷加入收藏大*,同时也得到了部分其它机构的认可。大家或许还不了解,对于收藏品相关的纠纷,司法机关没有专业人士判断案值。一般都是拿着物证在收藏市场了解价值,个体店主无法提供书面证明,有资质的评级机构可以比个体经营者更加专业化地拿出证明。
评级机构逐渐发展,评级范围也开始多元化,为了满足日常经营需求,发展了众多代理商。这个时候第二个问题暴露了。品相定级标准是抽象的,主观判断占了很相当比重。这一现象国内外评级机构都有,为什么有人砸盒子?就是因为重评可能分数不一样。早期评级,评级师就那么几个,品相标准相对明晰好把握。如今评级机构繁多,代理机构遍地开花,评级师人数众多,品相和分数标准开始混乱。试想,你作为把关人,你看见其它人为了争取客户放松标准,你还会严格要求自己吗?这个症结在客户需求(都想自己的币评高分)和代理商的管理上面。
如今现状是,真假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命脉,绝大部分不会刻意弄虚作假。偶有误判,只要证据齐全,评级机构会承担相应责任和损失。至于分数,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认同,往往国内60分的盒子币卖不过国外40分的。至于为什么走到如今这样,主要是由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造成的,你们要便宜,我就卖便宜,大家喜欢高分,我就放宽打分标准。国内评级机构这种服务行业如果不时刻满足市场需求,以自己的意志发展,也坚持不到今天。
评级机构到底可靠吗?我在这里打个比喻,把它比作网购。有人从不评级(网购),认为网上都是水货。第一次想尝试买评级币(网购),却怕上当,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