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马科技研究报告特水饲料领头羊,鳗鱼养殖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王明琦)

1立足特种水产饲料,打造全产业链供应平台

1.1特种水产饲料为本,致力于全产业链布局

特种水产饲料起家,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公司深耕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三十载,是国内特种水产配合饲料品种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产品覆盖鳗鲡、大黄鱼、石斑鱼、鲟鱼、龟、鳖、鲍鱼、海参等特种水产人工养殖全阶段,其中核心产品鳗鲡饲料常年稳居业内榜首,多项细分特种饲料销售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公司凭借饲料生产与供应优势,逐步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工厂化生态养殖,致力于打造饲料、养殖、食品三大主营业务一体推进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技术革新与产业链纵深布局并举,彰显科技与综合属性。公司发展主要包括四个阶段:①基础发展阶段(-年):公司创立天马饲料,正式进军特种水产配合饲料领域,依托福建省鳗鱼养殖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单一优势品种鳗鲡配合饲料;②扩张发展阶段(-年):公司进一步巩固鳗鲡配合饲料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布局多品种、多品牌、多区域经营,期间成功研发龟、鳖、大黄鱼等其他特种水产专用配合饲料,并将销售网络向福建省外扩张;③提升发展阶段(-年):公司深耕饲料尖端科技研发,成功研制玻璃鳗配合饲料,引领新一轮特种水产配合饲料的技术革新,同时在种苗期饵料喂养、防治水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日本鳗国产化替代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④综合发展阶段(-至今):公司依托多年发展积累,布局全产业链供应链平台,积极开拓畜禽饲料、养殖、食品、种苗、原料、动保等业务,构建“原料-饲料-种苗-养殖-动保-食品”一体化的现代养殖综合性平台。

1.2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专业技术过硬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截至Q3,公司实控人及董事长陈庆堂直接持有公司19.84%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通过第二大股东福建天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12.46%的股份,合计持股比例为32.30%。公司董事郑坤持股3.52%为第三大股东,厦门夏商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16%为第四大股东,其他投资者合计持股61.02%。

公司实控人水产专业出身,具备较为深厚的科研专业能力。董事长陈庆堂自年起研究特种水产饲料,目前拥有30多年丰富的特种水产饲料产业经验,先后担任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会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并先后主持福建省星火计划项目“高效环境友好型卵形鲳鯵配合饲料的产业化开发”等科技项目,获得47项水产饲料发明专利。

公司组织架构健全完备,针对性开展业务经营。公司管理制度较为严格,决策机构及职能部门能够对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设置信息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各部门对各子公司提供专业支持。在经营特种水产饲料业务、畜禽饲料业务、养殖业务、食品业务上公司都有对应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模式,其中食品业务拥有国内外两种不同的销售模式。公司践行“总部统筹+区域分工”的管理模式,在中国大陆设有华东、华南等6个大区,另外设立马来西亚事业部开展海外业务。

1.3营收及净利润均呈高速增长

公司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相对稳定。年,公司营业收入36.40亿元,同比增长49.89%,近十年CAGR为26.20%,归母净利润0.69亿元,同比增长21.26%,十年CAGR为12.58%。年公司推行“十条鱼”战略,推进24个细分事业部建设,对公司进行长远布局,增加公司各项费用支出,导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下降主要系:①中美贸易战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公司进口鱼粉原料成本上升;②公司整合产业链,扩大饲料板块市场,进入特种水产品流通和水产食品领域,增加水产品板块费用;③公司继续推行“十条鱼”战略,人工费用在特种水产饲料板块费用占比增加。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扭转颓势,主要原因是将年收购的华龙集团畜禽饲料销售收入10.52亿元首次纳入合并报表。截至Q3,公司营业收入40.00亿元,同比增长44.07%,归母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3.61%。(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主营禽畜与特种水产料,华东为基。H1公司主营业务畜禽饲料和特种水产饲料收入占比分别为57.80%和29.44%,养殖业务当前处于战略布局期,收入占比约为0.37%。公司立足福建,由华东地区向全国辐射,并且逐步开拓海外业务。截至年,公司国外营业总收入占比4.79%,中国大陆营业总收入占94.93%,其中华东地区收入占比最高占78.88%,华南地区收入位居第二占13.29%。

公司布局全产业链,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自年起,公司进入综合发展阶段并布局全产业链,涉足畜禽饲料、养殖及食品加工等业务。年公司收购华龙饲料后,业务结构调整为以特水饲料和畜禽饲料为主,其中特水饲料盈利能力突出,-年毛利率平均约为21.68%,始终高于整体毛利率;畜禽饲料毛利率相对较低,-年分别为7.32%和8.73%。-年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主要系:①并表后畜禽饲料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年分别达到31.03%、52.77%;②年活禽市场供给过剩、新冠疫情下餐饮消费不及预期,叠加新会计准则下饲料运输费计入成本等因素影响所致。

2行业概况:特水饲料市场持续扩容,鳗鱼产业链渐趋成熟

2.1水产饲料:产量保持增长趋势,特水饲料占比持续扩大

我国水产养殖业保持增长,驱动水产饲料快速发展。根据《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数据,-年,我国水产品产量由.62万吨增长至.02万吨,复合增长率约为0.66%;同时期我国水产养殖产量由.35万吨增长至.20万吨,复合增长率约为2.18%,保持稳步增长趋势。年我国水产养殖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已提升至79.77%,是世界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水产大国。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预测,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预计将达到万吨,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2.45%。在此驱动下,我国水产饲料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年我国水产饲料产量由万吨增长至万吨,复合增长率约为2.42%,年1-11月产量达万吨,同比增长14.00%,已超过年全年产量(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实现快速发展。

按照养殖品种的不同,水产饲料可细分为普通饲料和特种饲料。普通饲料主要用于养殖四大家鱼等淡水鱼类,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相比普通饲料,特种水产饲料主要用于养殖鳗鲡、石斑鱼、鲟鱼等特种水产品,需要根据下游养殖品种的生物习性进行特别配制,因此工艺要求更高,在原料细碎度、耐水性、制粒温度、颗粒外观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普通饲料;在营养水平方面,大多数特种水产品更偏肉食性,因此特水饲料中鱼粉的用量、成本占比相对更大。目前我国特种水产饲料产量规模相对较小,低基数下增速更快,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年特水饲料占比由7.36%提升至9.28%,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未来有望发展成为水产饲料行业新的增长点。

2.2特种水产饲料:消费升级与饲料普及率提升,支撑特水料市场快速扩容

特水饲料产量高增,年达万吨。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年我国特水饲料产量由万吨增长至万吨,复合增速约为6.63%,明显高于同期水产饲料产量复合增速2.63%。从产品结构看,海水鱼饲料、鳖饲料、鳗鲡饲料、海参饲料、黄鳝饲料、鲟鱼饲料是我国产量最高的六大特种水产饲料,年占比分别达到33.19%、19.58%、10.00%、5.72%、5.25%、5.16%,合计近80%。近年来我国特水料市场持续扩容,增长驱动主要源自“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消费升级+饲料普及率提升”三重利好因素。

消费端: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上升空间较大,终端消费需求有待释放。年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约13.60kg/人,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韩国、日本、挪威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级在50kg/人左右,美国、加拿大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级在20kg/人左右,均明显高于我国。相比世界其他水产大国,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激活终端消费将利好上游养殖和饲料产业高增。

养殖端:消费升级大势所趋,特种鱼养殖快速增长。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能力的提升,食品消费模式由温饱型转向质量型、健康型,消费者溢价支付能力及意愿均有所增强,消费升级趋势下特种水产品高蛋白、易吸收等营养价值优势得以凸显,近年来其产量实现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年我国四大家鱼青鱼、鲢鱼、鳙鱼、草鱼产量增速仅分别约为-1.7%、-1.3%、0.2%、0.5%,增长基本停滞,特种鱼方面,年我国石斑鱼产量增速最高,达到14.8%,特种鱼产量低基数下增速明显高于四大家鱼,发展前景看好。

饲料端:特水饲料普及率较低,替代鲜杂鱼催化渗透率提升。除鳗鲡、鳖、鲟鱼等特水饲料外,我国主要特水饲料整体普及率偏低,年产量占比较高的石斑鱼等海水鱼饲料普及率仅约20%左右,黄鳝饲料普及率甚至不足20%。由于我国传统的鲜杂鱼粗放式养殖方式存在养殖效率低下、威胁水环境及产品安全等固有弊端,特种水产品向饲料养殖转变已在政策端和舆论端成为趋势,未来特水饲料对鲜杂鱼的替代将加速行业渗透率提升。

水产饲料行业相对集中,特水饲料领域公司规模尚小。年我国水产饲料行业CR5约为36.38%、CR10约为44.12%,其中海大集团、通威股份市占率均超过10%,行业集中度较高,发展相对成熟。特水饲料细分领域的公司规模及产能普遍较小,根据《年中国饲料工业年鉴》,目前全国特水配合饲料生产企业约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和山东等沿海省市,年产4万吨以上特种水产配合饲料的企业不足30家。

技术服务门槛较高,品牌粘性促成先发优势。目前特种水产饲料行业仍处快速发展期,市场参与者以拥有各自优势品种的兼营公司为主,专营公司相对较少。由于特种水产饲料细分领域较多,需要针对特定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生理特点和营养成分等需求进行饲料配方、生产工艺研发,并通过跟踪终端需求进行差异化竞争,技术服务门槛较高。同时特种水产品养殖成本较高、养殖过程较复杂,对饲料转化率、安全性、稳定性有一定要求,品牌一旦受养殖户认可,不会被轻易更换,早布局企业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

2.3鳗鱼:我国产业链发展完善,下游需求确定性较强

鳗鱼营养价值较高,我国养殖历史已超四十年。鳗鱼一般产于咸淡水交界海域,全世界鳗鱼共有日本鳗、欧洲鳗、美洲鳗等20多种,其中以日本鳗最多。鳗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工研究所实验结果显示,鳗鱼总胆固醇含量约为mg/g,与鳝鱼、鲫鱼等相似(-mg/g),远远低于河虾、河蟹等,且被称为“血管清道夫”的高密度脂蛋白比例达到60.2%-66.1%,有利于人体心脑血管健康。鳗鱼养殖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开始养殖,同时期中国大陆开始引进日本苗,80年代初步发展并开始出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区集中在广东、福建等地,其中广东主养日本鳗、产业以活鳗出口为主,福建主养欧洲鳗/美洲鳗、产业以烤鳗加工为主。

鳗鱼属洄游性鱼类,人工育苗尚不成熟,鳗苗产能供给有限。以日本鳗为例,幼鳗(线鳗等)每年2-5月左右成群进入江河并到达河段上游和山区湖泊,在淡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成熟个体(黄鳗、银鳗等)开始向下游迁移,在每年8-10月左右入海并在马里亚纳海沟西侧海域产卵。刚孵化的鳗鱼经历柳叶鳗的生长阶段后,逐步向大陆架迁移并生长为玻璃鳗,部分在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左右被近海渔民捕获并进入人工繁育阶段,其余则重复上述洄游繁殖历程。目前鳗苗的人工繁育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过高,全部依赖野生捕捞导致其产能供给受限,近年来受气候和洋流变化等因素影响,叠加发展初期不计配额的过度捕捞,鳗苗年捕获量增长困难,年开渔至年12月,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累计苗获kg左右,不及去年同期水平。

我国鳗鱼养殖产业链发展完善,养殖周期约12-18个月。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鳗鱼养殖、加工和出口国,已经形成了从种苗、养殖、饲料及动保产品生产、烤鳗加工出口及活鳗贸易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鳗苗经野生捕捞后,将被依次送至鳗苗养殖场及成年鳗鱼养殖场进行人工繁育,从投苗到完全卖出的养殖周期大约需要12-18个月,之后经过烤鳗加工或活鳗交易的方式进入终端消费。

鳗鱼养殖方式主要分为三类,目前我国主要以露天止水式养殖为主。①露天止水式养殖:我国主要的鳗鱼养殖方式,露天鳗场的规模以50亩为宜,养殖设施主要包括鳗池、注排水系统和附属设施,利用江河、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等作为水源,一般每天仅交换池水的1/10-1/7,主要依靠浮游蓝藻和水车或增氧机增氧,以改善水质;②温室止水式养殖:露天养殖基础上改进而来,在露天池上方搭钢骨架、覆盖塑料瓦或薄膜,并采取加温措施,使池水保持在25℃左右,其余与露天养殖基本相同;③温流水养殖:要求将水温控制在鳗鱼最适水温(27℃上下),并进行流水养殖,水源及热源主要来自工厂余热温排水或锅炉水加温,是目前养殖水平较先进的方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下游鳗鱼需求确定性较强,上游养殖成本波动较大。年前49周大陆产日本鳗、美洲鳗出池价变动趋势整体平稳,其中第4-14周出池价较全年偏低,主要系每年春节消费需求前置,节后2-3月份需求端相对疲软所致。剔除该区间后,以日本鳗为例,3p、4p规格最高价分别为98.5元/kg、元/kg,最低价分别为83元/kg、90元/kg,价格区间波动较小,由于鳗苗捕捞量约束下供给基本稳定,因此下游需求确定性亦较强;上游受饲料使用策略、鱼苗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养殖成本波动明显,一般饲料成本占比最高(约30%-50%),其次为鱼苗成本(约10%-30%),其余为人工、水电、租金、折旧等,整体结构利好掌握饲料供给的全产业链公司控制成本、降低周期波动影响。

我国鳗鱼出口种类主要为烤鳗和活鳗,其中以烤鳗出口量最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年我国烤鳗、活鳗出口量在鳗鱼出口总量中占比分别为77.84%、17.51%,两者合计超过95%,烤鳗和活鳗是我国鳗鱼出口的主要品类。我国烤鳗出口量多年来稳居第一,-年出口量占比平均约为77.31%。活鳗出口量位居次席,近年来稳中有增,-年出口量及出口额分别由0.68万吨、1.35亿美元增长至0.96万吨、2.09亿美元。

海外烤鳗出口渐趋稳定,国内烤鳗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烤鳗出口逐渐步入成熟稳定阶段,国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95%以上: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出口数量方面,-年我国烤鳗出口量始终在3.0-4.5万吨区间波动;出口金额方面,-年我国烤鳗出口额经历了3年快速增长期,期间复合增速约为36.43%,-年则趋于稳定,部分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大致在7.5-9.5亿美元区间波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觉醒,国内烤鳗消费市场增长迅速,年需求量达到1.5万吨,根据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预测数据,未来5年将保持20%的复合增长,至年预计年消费量将达到3.73万吨,有望在体量上基本接近出口市场,未来可期。

我国烤鳗出口量半数以上供应日本,福建稳居烤鳗出口第一大省。从出口目的地看,年我国烤鳗出口日本数量占比最高,达到51.14%,其次美国(15.50%)、俄罗斯(8.20%)、中国香港(5.11%)占比亦位居前列。从出口来源地看,年我国烤鳗主要出口省份与鳗鱼主产区基本吻合,其中福建出口量占比(51.28%)超过一半,其次江西(13.84%)、浙江(10.77%)、山东(9.44%)、广东(4.63%)等省份位列其后。

3公司优势:“饲料+养殖+食品”业务协同,打通鳗业全链路

公司深耕特水饲料三十载,更是凭借优势品种稳居全球鳗鲡饲料销量第一,上游特水饲料领头羊地位稳固。在此基础上,公司依靠高质量饲料与强养鳗技术打破壁垒,领先同业开拓中游养殖;借力福建鳗业产业集群优势,下游食品系列品牌深入人心。公司凭借“饲料+养殖+食品”全产业链供应平台的业务协同优势,降低周期波动影响,增强业绩确定性,打通鳗业全链路。

3.1上游:盈利能力领先同业,特水饲料主业稳固

水产饲料业务结构占优,盈利能力领先同业。相比全国大部分水产饲料供应商以普通水产饲料为主、特种水产饲料为辅的经营模式,公司始终专注于盈利性更强的特水饲料业务。与全国主要特水饲料供应商粤海饲料对比看,-年公司水产饲料业务毛利率优势明显,平均较粤海高约5.6pcts。从业务结构看,主要原因系:①粤海水产饲料业务中普通饲料毛利率相对较低,-年粤海普通饲料业务收入平均占比约17.17%,毛利率较特水饲料业务平均低约2.02pcts;②相比粤海,公司特水饲料业务优势品种鳗鲡料、鳖料收入占比较高,年占比约47.7%,贡献毛利约53.7%,毛利率较粤海优势品种海水鱼料、虾料业务(年两者合计占比约62.33%)分别高约10.01pcts、4.61pcts。总结来看,公司水产饲料业务专营特种饲料,并突出盈利性更强的鳗鲡料、鳖料等优势品种,业务结构优势下盈利能力更胜一筹。

提出“十条鱼”战略,特水饲料领头羊地位稳固。公司提出“十条鱼”战略,夯实特水饲料基本盘,即争取短期内将鳗鲡、石斑鱼、大黄鱼等十种特水饲料细分品种做到产销量全国第一、中长期目标成为全球最大特水饲料供应商。-年公司通过IPO、发行可转债等方式积极融资扩产以提高市占率,总投资额共计7.5亿元,新增设计产能24.82万吨/年,综合产能利用率约为50.20%。目前公司优势品种鳗鲡饲料多年来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公司已成为鳗鲡饲料全球最大供应商,根据公司年报及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测算,年公司特水饲料业务(包括虾料)市占率约为7.99%,全行业第一,公司作为我国特水饲料市场领头羊地位稳固。

3.2中游:高质量饲料+强养鳗技术,领先同业拓展规模化养殖

研发费率高于同业,为打造高质量饲料与强养鳗技术奠基。公司定位技术服务优势企业,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年公司研发费率平均约为3.19%,与同为特水饲料生产商的粤海饲料相近,年略降至2.35%,仍高于海大集团、通威股份、新希望等主要水产饲料公司均值约1.22pcts。研发人员方面,-年公司研发人数由39人增加至人,年公司研发人数占比达到15.44%,高于海大集团、通威股份、新希望等公司均值约8.89pcts。截至H1,公司共拥有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位居行业前列,产品开发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设想一代”,同时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2项,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为主任委员的科技委员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产学研平台,并与厦门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高投入下研发实力雄厚,为公司打造高质量饲料与强养鳗技术奠基。

养鳗饲料与技术行业领先,打破壁垒拓展规模化养殖。在特水饲料尤其是优势品种鳗鲡饲料方面,公司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饲料产品基本覆盖特种水产品从种苗期至养成期的人工养殖全阶段;鳗鲡无公害膨化浮性颗粒饲料转化率高,能够有效抵御来自日本等国外厂商的竞争威胁,每年可为我国鳗鲡饲料业节约生产成本亿元以上;同时公司在种苗饲料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种苗早期配合饲料打破了日韩垄断,玻璃鳗配合饲料结束了我国鳗鲡开口饵料只能依靠进口的历史,微粒子配合饲料部分指标已超过了统治全球市场八十余年的日清饲料,鱼初乳种苗料等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特水饲料的覆盖广度与技术深度较国内同行全面占优。在鳗鱼养殖方面,目前市场基本以散养户为主,规模化企业尚未进入,主要原因系除要求较高的饲料质量外,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亦是刚需,如判断鳗鱼生病期并提前预防等均需较高的技术水平,鳗鱼养殖进入壁垒较高。公司目前具备30多年技术管理经验,积累了鳗鱼基因测序设备、涵盖改革开放至今全部产业信息的大数据库及养殖信息数据化分析等软硬件优势,有助于公司打破行业壁垒,领先同业拓展鳗鱼规模化养殖业务。(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下游:深耕福建鳗业市场,烤鳗品牌深入人心

福建鳗业产业基础深厚,拥有5个全国鳗业第一。①福建鳗业养殖品种数量全国居首,包括日本鳗、花鳗、双色鳗等;②养鳗产量全国第一,年全省投苗约1.8亿尾、产量9万多吨;③烤鳗产量全国第一,年烤鳗产量3万多吨、年产值近50亿元;④鳗鱼饲料产量全国第一,年达12.23万吨;⑤鳗鱼出口创汇全国第一,年全省出口创汇约5.66亿美元、占全国比例60%以上。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开展鳗鱼养殖的省份之一,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重点养鳗地区,并且相继成立县、市鳗业协会。乘福建养鳗文化之风,公司致力于“饲料+养殖+食品”三大业务协同推进,打造全产业链供应平台。

借力福建鳗业资源,公司打造绿色鳗鱼养殖生态。根据中国鳗业报告,福建主要养鳗地区包括:福州市、福清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市、莆田市和长乐市等,大小养鳗场共约家左右,养殖面积超公顷。公司所在地福清市是福建省第一大产区,养鳗场家,养殖面积公顷。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公司加大在福建、广东等地以鳗鱼养殖的战略布局,依托生态内外双循环尾水净化系统,建设生态绿色环保型“种养一体化”养殖示范基地,积极打造现代水产养殖的行业标杆,大力促进鳗鱼养殖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生态模式发展。相较一般个人养殖户,公司养殖规模较大,在提高行业规模化养殖及集中度的同时,掌握更多话语权、议价权,实现降本增效。

依托全省资源布局烤鳗食品,品牌口碑双重塑造。作为烤鳗加工第一大省,-年福建省烤鳗产量年均3万多吨,总产值年均近50亿元。年福建省烤鳗企业达到20家,年加工量约15万吨。依托福建省烤鳗加工产业集群优势,公司积极布局下游食品业务。目前公司主要以天马食品、西龙食品、天马福荣为运营平台,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烤鳗平台。-年公司烤鳗产销率从69%增至%,H1公司烤鳗产量.3吨,销量.18吨,产销率%。天马食品“鳗鲡堂”烤鳗、江西西龙蒲烧烤鳗、天马福荣“酷鲜”系列品牌已深入消费者人心,开发多种冻品水产和熟食品,创造“吃鳗鱼不必去日料店,在家和办公室也能吃到好鳗鱼”的全新消费场景,推出加热即食、携带方便的鳗鱼饭便当礼盒“鳗范”,符合年轻人消费趋势。年“鳗鲡堂”蒲烧烤鳗荣获被誉为食品界“奥斯卡奖”的“顶级美味奖章”最高奖3星奖,年12月17日,“鳗鲡堂”品牌又成功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成为中国地区首个获奖的鳗鱼类食品,公司品牌口碑双重塑造。

4成长驱动:养殖与烤鳗等待放量,畜禽饲料快速增长

4.1布局鳗鱼养殖与烤鳗加工,等待放量业绩可期

年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融资扩产,以拓展下游鳗鱼养殖与烤鳗加工业务。养殖方面,公司共计投资3.34亿元,拟新建11个鳗鲡养殖场,建设期约1年,运营期第一年产出50%、第二年及以后产出%,完全达产后预计年产吨活鳗;烤鳗方面,公司共计投资2.09亿元,拟新建鳗鲡食品产业基地(一期),建设期约1.5年,投产后预计年产吨冷冻烤鳗。目前公司鳗鱼养殖业务正处战略布局阶段,烤鳗食品业务亦等待放量,H1公司养殖业务、水产品销售及食品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0.37%、6.98%,未来随着产能释放,公司鳗鱼养殖与烤鳗加工有望实现可观业绩。

4.2畜禽饲料立足福建,全国化扩张已开启

立足福建第一梯队,畜禽饲料业务快速增长。年公司以1.78亿对价收购华龙集团72%股权,后者主营畜禽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华龙集团畜禽饲料产销量位居福建第一梯队,年公司畜禽饲料产量、销量及产销率分别达到73.42万吨、72.26万吨、98.42%。并表后畜禽饲料业务增长迅速,H1产量47.07万吨(同比+38.24%)、销量45.79万吨(同比+36.21%),至年收入占比已达52.77%。由于配合饲料销售具有一定的经济运输半径,为降低运输成本,华龙集团畜禽饲料业务拓展主要借助在重点市场区域设立的子公司,实行就近生产、产地销售模式。目前公司畜禽饲料业务主要分布于福建本省各市,并已经在山东设立子公司,开始向全国战略布局。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