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创新探索,是在文化生态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益尝试。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区域属性上具有文化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文化生态存续良好、民众生产生活有序、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及以试点方式展开保护性探索的特点,鉴于其不同“身份属性”,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立体化、综合性、生活化、公共化和有序化的特性。立足于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通过合理有序的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更富活力,不仅成为活态的文化资源库,还成为生活美学和生态美学的实践场所。在多元文化主体的自觉参与中,保护区内将形成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生态圈,推动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文化产业
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实验性探索实践,旨在保护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及与之有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指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自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先后设立了2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保护实验区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标志着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迈入了新的建设征程。
虽然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源于年,但关于文化生态区域性保护策略的提出和理论探讨早已展开。从文化遗产领域探索文化生态保护始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提出的“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人”的角色和参与方式,突出“生态博物馆”是人类和自然的一种表现,是具有时空意义的“实验室”“资源保护中心”和“学校”。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引入中国并在学术界展开了讨论。年,中国生态博物馆率先在贵州省展开了建设,“同年10月,中国*府和挪威*府正式签订《挪威开发合作署与中国博物馆学会关于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年10月,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落成。”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年,原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要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年,原文化部和财*部提出“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进行动态保护。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方案的持续推进,突出了保护历史文化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文化生态保护理论也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践共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话题。
国内学界对文化生态的探讨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理念支撑。20世纪90年代,冯天瑜等人指出了“人类与其文化生态是双向同构的关系”,影响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学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