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村到港城的转身
近代烟台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的形成
文/俞祖华
城市化,也称都市化,即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第二、第三产业的聚集过程,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口集中过程和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扩大过程相统一的社会过程。城市化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城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聚集之地,它既是经济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既是衣食住行的相对集中的生存空间,也是市民精神家园,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复合过程,经济中心的形成是城市化开始的重要标志,而文化中心的确立是城市化成熟的重要体现。城市化进程是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表征,它包括4个方面内容:(1)经济领域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聚集的过程;(2)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3)人口流动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的过程,城镇人口在人口比重中的增长;(4)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范围上的扩大,城市数目的增加等。
烟台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年烟台开埠而拉开序幕的。在此之前,烟台老城区所在地芝罘隶属于福山县(登州府治所蓬莱,辖蓬莱、*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宁海州、文登、荣成、海阳10州县)。西北有座芝罘山,秦始皇曾登之罘射巨鱼。明代为防御倭寇侵扰,于洪武三十一年(年)在芝罘湾设立奇山守御千户所,并设置烽火台传报*情,此后人们常以“烟台”之名指称芝罘港湾地区。明为海防设墩台狼烟,以资警备,因俗呼之为烟台。清康熙十二年(公元年),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卷一之《地舆图》中,可见福山沿海共有14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的13座全标为“墩”,唯有最东部(今烟台山址)的一座被标为“烟台”,这是“烟台”二字出现的最早记载。开埠前,方志曾记载烟台商务发展历程:“其始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过粮食,出口不过盐鱼而已,时商号仅三二十家。继而帆船渐多,逮道光之末,则商号已千余家矣。”道光时烟台成为重要商埠,与年以商船海运漕粮的开创有很大关系。由于有商船经停,烟台渐有了城市景象,约有两处:一处是“奇山防御所”,该所系“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俗称“所城”。“奇山守御千户所(现称“奇山所”、“所城”、“所城里”,今位于市区中心,由南大街、胜利路、南门外街和北门里街围成)”,这座我国东方的古城堡便是烟台的开端,为后来境内新城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处在天后宫附近,“东西大街一里有余,久为地内商民开设行栈之所”。19世纪50年代,烟台城区以北大街天后宫为中心的商业区基本形成。此二处一为“城”,一为“市”。开埠前烟台由*事性质的城堡一变而为商埠,是城市化的孕育阶段。
(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年,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卷一之《地舆图》)
(烟台奇山所城俯视影像)
(老烟台北大街旧影)
年,英、法等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增开登州等10处通商口岸。年初,英国驻华公使派领事官马礼逊到登州筹办开埠事宜。经过考察,马礼逊认为登州港口水浅,且非常无遮蔽,不宜作为通商口岸。遂东下来到登州府所属的烟台,并选中烟台取代登州。据马礼逊考察报告称,烟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当时的贸易规模,都已超出登州港。同年5月清廷批准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马礼逊确定烟台为通商口岸后,当即催促筹办开埠事宜。清*府三口通商大臣(主管天津、牛庄、烟台通商事务的官员)崇厚便派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等人筹备建立海关事宜。年8月22日,烟台海关正式开关征税,烟台港从此对外开放。烟台港对外开放4个月后,清*府总理衙门大臣奕沂奏请登莱青道移驻烟台,专司中外税务,清廷奏准。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迁驻烟台,管辖登州、莱州、青州3府及所属26县,登莱青道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第一任监督。道台兼任东海关监督(辛亥革命后,有专人担任东海关监督),只是形式上的领导者,实权则操于外人之手。
烟台开埠后,城市化进程迅速启动:
1、产业聚集。城市经济职能由先前的国内贸易为主,向以对外通商的港口贸易和工商业为主转变。烟台凭借其优越的港口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山东唯一的对外贸易中心和当时“整个中国北方货物的集散地”。外轮云集,洋行林立,洋货泛滥。到19世纪后期已有英国的和记、仁德,德国的盎斯,俄国的士美,日本的三井等10余家洋行,到20世纪初有60余家。城市商铺熙攘,贸易繁荣,到光绪末年,烟台出现各类商号多家。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烟台成为我国近代轻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成为山东近代重要的商业中心。主要从事棉布、棉纱、煤油、火柴、丝绸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较大的商号有大成栈、双顺泰、万顺恒、怡美、晋升、顺泰等。烟台开埠后兴起的工业,既有传统的手工业,也有近代机器工业,其中以打铁、榨油和缫丝业为最盛,其次为酿酒业。烟台新式酿酒业,始于年华侨张振勋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该公司“精于制造,成绩斐然”,展示了中国民族酿酒工业的百年辉煌历史。年,张裕公司开始建造地下大酒窖,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一座地下大酒窖。
2、人口聚集。人口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从乡村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城市化水平通常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也称为城市化率。烟台在历史上是福山县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人口统计。年,在进行经济调查的同时,才第一次在烟台进行了人口调查。结果显示,烟台常住人口为余人,洋人30余人。据烟台海关调查,—年烟台总人口是人;年为3万人;年为人,外侨人;年为30人,外侨人。辛亥革命后,烟台人口的增加更为迅速。年总人口是人,外侨人;年总人口激增为人。后来,由于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影响,烟台部分工厂及手工业作坊被迫歇业,来烟打工的农民不得不返乡耕作,因此,年烟台总人口为人。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百姓大批迁往烟台等地,造就了烟台人口又一陡增高峰:年烟台人口为人。
3、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设施。年,海关码头建成。烟台开埠后,民众“新盖房屋万余间。争相购买地皮,尺土寸金。偏东之烟台山麓,又为外国商人指租,建盖洋行及各国领事公所。人烟稠密,隙地几无”。年尚被人们称之为“海隅僻处”的烟台,短短数年间即“由荒凉一变而为繁华”了。年代,城区又有扩展,“西与通神(伸)相连,渐而南至奇山所,渐而太平湾已填就,北抵海矣”。此时的烟台城区,由原来的大庙周边、奇山所城这两点分散的节点区域扩张为一个联合的整体,城区扩大到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一带,即“以烟台山为顶点,以北大街和朝阳街为商业中心,两侧海岸线为边”的新的扁平三角形市区,滨海一带的区域地位迅速上升。20世纪20年代,烟台东起福山路,西至通申(伸)村,南起上夼村北,北至烟台山,北有街巷余条,成板块型街巷路状。
不过,烟台街市扩展起初并无统一规划。外国人主要居住在烟台的东山和南山上,因为这些地方的环境非常适合生活居住。登莱青道道署迁烟时,仍无城市规划之概念。由此,形成了弱肉强食、先来后到的占地方式,这使得市区发展极为混乱,且外国人和中国人居住区呈隔离状态。由此可见,烟台城市最初就缺乏统一的规划,这为此后烟台城市建设的混乱和无序埋下了隐患。烟台开埠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建设乏善可陈,尤其是中国人居住区更为明显。直到19世纪末,“仍然没有排水设施,情况更糟的是在一些街道两旁倾倒粪便。”烟台道路建设相当落后,传教士们记录了这种情形:道路“比铁轨宽不了多少的乡间小道”,且“蜿蜒在麦田、磨坊和高粱地之间”,“学校的男孩子女孩子们平时如果去市区采购用品,或者去联合教堂做礼拜,都必须经过艰难跋涉,穿过恕我冒味称之为羊肠小道的小路。”年,在登莱青胶道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市区改造,主要目的是改造市街、整顿卫生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项工程前后耗时一年多,耗银约68,两,扩修道路近米,新建房屋和改造旧房屋近间并修桥、开沟、栽树、浚井等。工程结束后,年,张相文旅经烟台,据其所记:“市肆环列,马路宽平,山坡间富商之亭台别墅错出。”虽有夸张的成分,但足以说明烟台市区的面貌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综观此时的烟台市区建设,还是以小规模、局部的建设改造为主,像这种有计划、有条理取得明显效果的城市建设实在不多。
一些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开始营建。
邮*年,烟台海关邮局创办,于3月23日开始收寄民间私人信件,并于8月9日出售我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以蟠龙为图案的大龙邮票,这是我国首创的5处邮局之一(北京、天津、牛庄、上海)。年烟台正式成立邮*总局。年,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各自设立的国家邮局才完结本国的邮*业务。
电报业年,由济宁经济南、潍坊到烟台的电报线路建成并设烟台电报局。年,烟台至上海、天津、威海卫之间的海底电缆铺设完成;年,中国电报总局烟台分局大楼完工,坐落在烟台海岸路;年,烟台至大连的电报通信正式开通。
电话网烟台的电话服务系统最初是控制在德国公司手中,年,由中国*府全面接收,是由*府经营的企业。烟台电话局坐落在西海岸路。年,电话局的终端用户约为户,年时户。年,烟台创办市内电话。长途电话服务始于年,开始仅限于烟台至潍县公路沿线各站点。
总之,烟台城市建设虽然进步不大,但毕竟开始有了近代化的城市建设气息,使近代烟台城市功能更加完善,逐步向现代化城市迈进。
烟台的城市化进程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文化对城市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是城市的灵*,是城市软实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城市活力与魅力的重要源泉。我们不妨把烟台城市文化的形成提炼为“两种文化交汇、三种文化品牌、四种文化精神”。
烟台城市化形成是中西两种文化交汇的结果。一方面,烟台以开放的胸襟接受欧美风雨的洗礼,接受了西方文明的辐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括物质层面的有形文化,也包括观念形态的文化。烟台苹果就是近代由传教士引进的。年,基督教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倪维斯夫妇自美国和欧洲搜求西洋苹果、西洋梨、美洲葡萄、大樱桃、欧洲李等果树苗木,在烟台毓璜顶东南山麓购农田10亩,建立“广兴果园”栽植。此为外国水果品种传入之始,烟台较早的兴起了中国近代果业。烟台俱乐部于年铺设的保龄球场,是中国近代第一所保龄球场,也是亚洲最早的保龄球场。年,英国北爱尔兰人詹姆斯·马茂兰以基督教牧师身份来烟台传教,在烟台大马路创办了“仁德洋行”,主要经营花边、绣花、发网等手工艺品,远销欧美亚90多个国家。其中引进西欧绒绣业装饰品的生产,成为中国近代绒绣业的发端;引自欧洲中世纪流行的棒槌花边工艺,开创了我国棒槌花边的生产历史。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烟台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烟台市是有名的京剧之乡,在近代烟台城市文化形成中京剧与烟台结下不解之缘并扎下了根,名角荟萃,票友众多。著名京剧演员贵俊卿、马德成、李吉瑞、孙菊仙、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荀慧生、周信芳等先后到烟台演出过。烟台人不仅喜爱京剧,而且欣赏京剧的热情较高。程砚秋来烟时,观众为抢购戏票,竟将商会的栅栏挤倒。演出结束后,为欢送并一睹程砚秋的风采,剧场门外人山人海。年建立了专门用于京剧演出的场所德贵茶园,年又改名为丹桂戏院。30年代前后,烟台港城掀起了京剧演出高峰,来自全国的30余名著名京剧演员给“京剧”之乡的老烟台增色添彩。年,素有“外国梅兰芳”之称的法国著名演员卜比德里,也来到烟台表演中国京戏,这是第一次有外国人在此表演国戏。
近代烟台城市文化发展过程形成的三大文化品牌依次为开埠文化、葡萄酒文化和红色文化。
1、开埠文化。年烟台开埠后,先后有英、美、法、德、日、俄、丹麦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洋行等办事机构。目前在烟台山上保存完好的就有英、美、法、德、日、丹6个国家的27幢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建于年的朝阳街是洋行的集中地,洋人在这里开洋行、开夜总会、经销洋货,起初街名颇有“洋”味,称卡皮莱街、兹莫曼街,年才改称朝阳街。年5月,“烟台山近代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是开埠文化在城市景观上的代表。开埠还给烟台人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如现代报业开始起步,始创于清末的烟台报业,多达20余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罕见的。最早的一张洋人办的英文报纸是创办于年的《之罘快邮》,最早的一张洋人办得中文报纸是创办于年的《渤海日报》。再如基督教开始在烟台传播。《烟台要览》(郑千里著,胶东新报社年版,第23篇五)记载:“烟台之有耶稣教,始于清同治元年,有长老会教士麦嘉缔至烟传教。同治三年又有郭显德教士至烟传教。”《烟台概览》(刘精一,年版,第71—72页)记载:其首先到烟台传基督教者威廉臣博士夫妇。在5年6月24日系英国苏格兰长老会,设教会于通伸村布道。设男女学校、医院,颇有绩可观。上海广学会是其首创者,卒于年。第二人是麦嘉缔牧师,美国长老会,年来烟。第三人是郭显德牧师,美国长老会,年来烟。现益文、信义两校皆其首创,收教友二千人。
(从烟台山俯视老烟台东南城区旧影)
2、葡萄酒文化。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年由我国近代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创办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年2月,“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召开,产自中国烟台的“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味美思)”和“雷司令白葡萄酒”一举荣获4枚金质奖章。这使旧金山华侨、华人惊喜若狂,当地华侨社团特意设宴庆祝,张弼士在庆祝宴上即席发表演说:“在这盛大的酒宴中,一眼望去,锦绣华堂,全是令人自豪的东西。一件就是早就世界驰名的中国大菜;一件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瓷器,摆满整个大厅;还有一件事这新近获得国际金牌的中国名酒,都是举世无双的东西。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发奋图强,后来居上,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康有为曾为张裕酒写下“浅饮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的诗句。年,孙中山来烟时,为公司题写“品重醴泉”以示鼓励。
3、红色文化。年,由烟台市委宣传部、*史研究室主编的烟台革命文化丛书——《红色印记》,梳理了烟台红色文化。我市创排了以抗战胜利后“杨禄奎事件”为题材的吕剧《烟台山作证》,艺术地再现了62年前*领导下的烟台市人民*府为民做主、伸张正义、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功绩。对红色文化,我们主张从广义上去理解,烟台是山东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辛亥英列的业绩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烟台市的领导者将“烟台精神”概括为:境界高远、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胸怀全局、和谐团结的协作精神;海纳百川、诚信友善的包容精神。“烟台精神”在近代烟台城市化进程与烟台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就有所体现。如论创新,烟台是我国近代钟表工业的发祥地,李东山于年中国近代第一家钟厂——烟台宝时造钟厂,烟台是我国首设邮局的5个城市之一;论拼博,烟台是辛亥革命山东首义之地,是中共领导的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论包容,烟台作为旧中国长江以北的第一个海关机构与新中国第一个人民海关所在地,在近代对外来文化、外来移民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气度;论协作,年烟台绅商策划集资创办了新型的慈善救助组织——烟台恤养院,成为中国近代民间慈善救助事业的典范等等。
(烟台市吕剧院创作演出《烟台山作证》全本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