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募捐活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一、如何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摒弃耻感,自信从容
蒋殊:
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不难,当然,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每个人从懂事起,都会有来自周围的看法。比如父母,比如兄妹,比如亲戚,比如老师,比如同学。或者表扬,或者批评。我想,缺点再多的人,也会有优点的,真正一无是处的人还是很少。别人的赞美,就是自己的闪光点,比如有人说,这孩子真好看,这孩子长得真高,长得真白呀,眼睛真大呀……真热情呀,真听话呀,学习真好呀,真努力呀,真谦虚呀,诸如此类,不都是闪光点吗?而我们每个人懂事之后,也都有一个起码的判断。我,到底哪方面比别人强?兄弟姐妹中,在同学中,在同事中,在朋友中,我们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也会看到别人的缺点,当我们不耻于别人的某一方面时,对我们自身就是优点。
但是,知道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不代表一个人就有了自信。
讲个我的故事吧,我出生在乡村,来到城市,其实很自卑,城市女孩时尚,见多识广。相比之下,自己真的有丑小鸭那种感觉。有一年,厂里演讲比赛。当时其实特别想参加,但普通话说不好就是大问题。但想来想去,还是鼓起勇气报了名。没想到的是,比赛结束后,我却拿到全厂第一名。当时一同参赛的,还是厂里的广播员呢。后来明白,取胜的原因主要因为我的稿子写的感人,讲述也朴实。
这次取胜,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城市女孩子中的自信心。
覃蓥玥: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很自信且很会表达自己的人。我小时候特别羡慕那些很活泼的同学,因为我没办法在没有受到认可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想法宣之于口。但是我讨厌随波逐流,有一点掌控欲,喜欢事情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可能是我性格上的一点小缺陷,比较强势。当然这种强势也是基于一定的界限,绝对不会凌驾于别人的感受之上。也就是说咱们做人可以自信但是千万不能“普信”。要活的有尊严的同时也要注重边界感。我喜欢把自己代入一个大家长的角色,把所有人都照顾好。这样说,可能有一点圣母光环,但我确实享受当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将所有事打理得妥妥帖帖,这可能是因为我是相对主动型的人格。而我呢,也很享受这份自得的感觉。
我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就偷偷跟我妈说,她觉得我是一个想做什么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做到的人,有一股很强的韧劲。后来这句话我妈是拖了好几年才告诉我的,她觉得我就是一个特别有主意的人,当我终于成长到可以接受一些夸赞而不至于自满了,她才敢说出口。我觉得人一定是要在掌声中前行的,即便很微弱。所以我们真的不应该吝啬对身边人的夸赞。夸赞当然不等于救赎,我们并不能依赖掌声去做事,但一定要学会享受掌声,将“掌声”听进去,并将它内化为一种力量。即便他们对我们的夸赞与事实之间有夸大的部分,我们也要将它尽快变成现实。
到我初中那会儿,爱看韩国的综艺节目,那个时候咱们国家也买入了很多版权,当时撕名牌的游戏特别火,然后我们就计划在毕业的时候玩一次大型的撕名牌活动。我当时就自告奋勇,因为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更懂《runningman》了,所以我基本主导了所有游戏的设置。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喜欢事物很细致很规整的样子,所以一旦我身上扛着一个事,我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它更圆满一点。包括初中的毕业旅行,我也包圆了所有的策划,我发现我非常享受事物从无到有、运筹帷幄的感觉。从那个时候我就发现,我对策划和执行有着超乎寻常的掌控能力,这都是在我不断尝试中了解到的。
当然,那时遇到事情不受控制,同伴还不理解的时候,我可能还会发脾气,偷偷躲起来哭鼻子,还很傻里傻气的说,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了,结果下次还是会做。“记吃不记打”,真的就是“打一个巴掌给一个甜枣”就会凑上去摇尾巴的人,只要有人跟我说,“你之前做的那个事不错啊”我就会不计前嫌的上去帮忙。当然这之中,一定有我无以为继或无能为力的事情。但是我非常清楚,我不应该跟自己较劲、过不去,我们都是肉身凡胎,是几十亿分之一,一定有我做不好,但别人做的无可挑剔的事。应该说,我们穷极一生都要跟自己的平庸和解。包括我自己,到如今也依然在为此努力。
高中时代,我才第一次感受到真心诚意的夸赞。那时候有女生第一次跟我说“我觉得你好漂亮”。我当时特别感动,因为我一向对自己的容貌不自信。容貌焦虑应该是困扰大部分女生的问题。阔别了中小学时代严重的攀比心理,高中时代的学生们都拥有了更为健全的人格,也收敛了自己身上要对抗一切的戾气,开始向周遭释放善意,这种善意也影响了我。一开始许多女生可能都会习惯性的认为“她夸我肯定是在拿我寻开心”,这都是虚假的夸奖。但是慢慢的我们会感觉到旁人在交往中的真诚。从这种真诚中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于是获得力量。
到了大学,我所受到的第一个打击就是,参加了院级学生会的甄选,那个时候我想加入秘书部,也就是写文稿的部门。面试的时候,人家问我,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我说日本文学,然后大肆渲染了一通我对物哀手法的喜爱。然后结果就是,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入选了。我当时非常不理解,因为我们宿舍除了我,大家都进入了学生会,我觉得我站在台上讲话的时候还挺落落大方的,按理来说不应该会被淘汰。现在说起来云淡风轻,但是当时这就是眼前最令我困扰且无法忽视的大问题,我在宿舍里崩溃的哭了一下午,打电话跟我高中时代的朋友说:为什么当我第一次主动去竞争某件事,就要被现实打一个耳光?现在想想,我真的特别感谢学生会没有招收我,我根本不适合被条条框框束缚住,也许那些学长学姐就是看到我由内而外散发的“独行侠”气质,感受到这个人有可能不服管。让我得以有了更多时间走近文学社团,所以我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已经把握了社团里的一些话语权,同时也通过天涯文学社接触了山西省高校文学社团联盟,认识了很多其他高校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做事,一起发声,一起找寻更多可能性,一起享受荣誉,承受失败。人是群居动物,是不可能独立支撑的,在与世界不断交手中汲取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并肩作战的人身上得到一种笃定的力量。正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会更努力的靠近那些优秀的人,很多人都是“不打不相识”,但是在跟他们的相处中,我们互相钦佩,互相帮扶,也受到对方身上的闪光之处的滋养。
很多想法年纪尚小的时候我可能会憋在心里,但我现在无论这个事情是否会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也一定会提出我的想法,即便有可能被驳斥,发表自己的想法是无罪的,很多人在面对大人物领导的时候都会胆怯。大三的时候,面对领导我曾经也有过直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被他眯着眼睛看了十秒钟,他可能在想,这个姑娘胆子怎么这么大,她怎么敢的呀?在那十秒钟里,我的眼神一直没有回避他,我就在想,你盯着我看,那我也回敬一下。这当然可能是一种不成熟不圆滑的表现,但是我本来就是一个不避讳“打直球”的人,我们如果对向世界推销自己感到羞耻,那么我们会在其他道路中感到步履维艰。畏缩其实就是一种太计较得失的表现,就像小时候的我既羡慕别人活泼,自己又很清高,其实就是内心的包袱太重了。
比起如何去建立自信我更想告诉大家如何自洽,因为自信这个议题太大了。但是太过于空泛却励志的话我说不出口。哪怕今天的你对某件事志在必得,转头却又落空,难道不会被打击到你的自信吗?我们需要掌控的是遇到事情永远不纠结、不留恋、不自怨自艾的能力,也就是我在前文一直强调的与平庸和解。了解自己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然后全力以赴,坦然接受一切结果,并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自洽的核心就是哪怕你跌倒了在那趴着,也会非常坦然的跟每一个路过的时候踢到你的人打招呼。我理解并尊重自身的决定,并遵循我内心的一切想法,且不后悔。
宋玉龙:
首先我想说的是,闪光点不是突然有的,它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我从小喜欢文学写作,上了大学之后,我去搞文学创作。还有其他人,可能小的时候喜欢跳舞,通过努力,人家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在各种舞台上表演。还有些人从小喜欢下棋,之后通过努力成为专业棋手等。长大后的闪光点可能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苗头了。我们从小对某样东西有种莫名的好感,那可能就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潜在的闪光点。找到这种好感之后,我们要去训练,去培养。它现在还不闪,需要你去磨炼自己,提高自己,才能点亮他。我之前看到一句话,“不要期待你的世界产生丁达尔效应,你就应该成为光,而不是谁的领域条件之一”。这句话我很喜欢,我们都应该成为光,为此,我们就要去努力,去挖掘自身,去提升自己,点亮自己的闪光点。之后我们就能更加的自信从容,我们的整个状态,整个人生,也会有一个向前向好的发展。
二、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并且能够为之奋斗的事业?——了解自己到底有多重要
蒋殊:
对我而言,喜欢并擅长的技能并不是太多。比如喜欢唱歌,但是嗓子不行;比如喜欢跳舞,但是从小没有学过。只有文字,是喜欢而且能做到的,于是呢内心里就一直有一个小愿望,有一天,能从事文字工作。开始是尝试写小散文投稿,后来找到文学团队,再后来到了企业的政工科,新闻中心,杂志社。过程算不上坎坷,但有些曲折。关键的就是认准目标,那就是爱文字这份职业,而不中途去追求别的。
所以说,如果你们现在有一个目标,那就坚持吧。早晚总会实现的。
覃蓥玥:
我相信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迷茫期。在我大四的时候,我们院的团委书记曾经邀请我跟大一的学妹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她觉得大一的孩子们都相当迷茫。那时候我是我们院最先签订三方合同的人,双非工科类大学的文科专业,就业率一向是整个学校垫底的,所以我们院的领导都非常着急。所以今天出现在这里聆听的大家的心情,我或多或少曾经都感受过。
因为我们的就业跟专业的对口率和学校的名气息息相关,同时,我们还需要增加许多社会实践经验。正如一个段子中所说,4年大学生5年实习经验。现在的社会实在是太看重实践经验了。在校时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获得奖学金,还要适时参与活动、筹备项目,甚至需要留意所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填补自己的履历,那我们该活得有多累呢?而且没有人保证我们按部就班的完成所有事就能挣很多钱或者取得社会地位。大学里并不教授这一切。
我们在前文一直提到,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我们这些平凡人终其一生能够追求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工作的自我认同感、获得感和价值感。但是很多人可能连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都不知道。我算是一个相对比较幸运的人,我一直都知道我对文字类的工作很感兴趣,高中时看了《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再加上自己本来就喜欢阅读和写作,我也大放厥词的说我以后要去当编辑,因为我很仰慕那些在出版界叱咤风云的女编辑们。但当我真正接触了编辑的工作,我又发现我实在是一个坐不住的人,编辑这个位置需要更为沉静的人去坐。但是我又不愿意放弃跟文学文化有关的工作。于是,我在山西省高校文学社团联盟找到了工作的理想邦。我在前文提到,我特别享受策划并完成一件事的乐趣。那么把自己喜欢的领域和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两相结合就可以得出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因此我要做的就是文化行业的推广工作,并且以成为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作为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
我们在决定自己的事业时可以从兴趣出发,伺机而动,哪怕现在离自己的理想工作相距甚远,也要先找到一个靠近它的位置。通过年深日久的累积,不断更替自己的工作以求接近理想的事业。
很多人在毕业的第一年无法立刻找到自己钟意的工作,就拿我自己来举例,虽然我很早就签了三方,但是我并不感兴趣的制造业,所以我每天上班都感到很痛苦。于是,我果断的离职重新出发。因为我知道我们人的职业发展道路一定要遵循一个定律,就是不能从一个维度突然跨越到另一个维度。我们需要在同一个空间,才能保证职业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也就是说如果我最终想要做的事业与文化产业有关,而我目前却风牛马不相及的做着制造业的销售工作,那么我就无法保证这一份职业规划是可行有效的。如果我每天都违背本心的干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我一定会心情郁结,从而无法全心投入,更快获得职业生涯的飞跃。
说到事业,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在大三的时候,大家都需要面临是否考研的抉择,因为考研和实习一向只能二选一。我一直都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并与所长,且对做研究毫无兴趣,所以早早的参与了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我希望大家在选择考研时都能考虑清楚,到底是为了跟风,为了赖在学校里还是真心的喜欢学习做研究。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对未来的工作规划很迷茫,觉得自己可能要通过再深造考虑清楚。但是对于比较盲目的同学,我希望能够提醒大家,如果三年前你没有考虑好,指望三年后就能想清楚,其实可能性并不大。当时我身边很多人都说,如果自己的专业特别好找工作,自己一定不会选择考研。事实上他们在考研学习中也拿不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最后有一半的人学到一半放弃了,另一半人得过且过的参加了考试,最终没考上,浪费了校招的黄金期。只有极少部分人淌过了千军万马,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当然也会有同学反驳,只要我努力过就不会后悔,但是咱们考研肯定是为了日后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做好两手准备,考研不等于放弃秋招。就我而言,虽然我现在没有选择考研,但是在工作了几年之后,也许我也会选择深造,可能是考研也可能会是留学。这将会是我在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后,深思熟虑的决定,这肯定是为了向更高的职业目标进发。
宋玉龙:
这一点可以接着第1点来讲。你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了,那就是你喜欢的东西。如果你不喜欢,没有内动力,你很难把它变成你的闪光点。有了自己的喜欢,我们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去找与之有关的事业。拿我个人经历来讲,我喜欢文学创作,通过努力把它变成了我个人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还在社团方面有所成绩。在我大四求职的过程中,我就享受了这个福利。那会儿因为个人创作成果较多,不用写毕业论文,很悠闲的最后一学期,我就投了很多简历。由于个人创作和社团经历比较丰富,简历比较好看,因此敲开了很多企业的大门。当时我的选择是偏向于国企,比私企稳定,比公务员工资高。但是有一家上海的企业,对方挺想让我入职,觉得我可能由他们需要的组织协调、人际交往能力,许诺我第一年年薪10万以上,并且派出了HR、去年入职的同事、项目经理等人来与我联系。但是那个企业需要我做的是销售,我不想干,我还是想去做一些跟我专业、爱好有关的工作。最后我就进了国企,担任政工员。现在我已入职半年多了,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我都很满意。基于此,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多去了解自己,多去锻炼提升自己,多去尝试,多去丰富自己。只有我们多付出、多探索,让简历充实了、漂亮了,我们才能遇见更多的机遇,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权。如果短时间内找不到,也不要气馁,慢慢来,还是继续提升自己。我19级的一个朋友之前要考研,他考研更多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相当于是一场投资,也是一种提升吧。我也建议他在考研期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