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复制链接]

1#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简称《规划》)。《规划》全文近1.5万字,包括序言以及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综合研判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新的发展形势,针对短板和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深刻认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特征、新要求、新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并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规划》明确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繁荣群众文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衡发展”7个方面“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并通过8个专栏列出发展指标和22个重点举措、建设项目,着力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经费保障、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监督管理4个方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推动《规划》落到实处。本报特刊发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组织专家对《规划》的解读,以飨读者。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

学习贯彻《规划》,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规划》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深刻领会实现目标所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是明确我国“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大势所必需,是理解“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为什么“这样干”所必需,也是结合实际全面落实《规划》中的主要任务所必需。

《规划》指明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方向、总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在认真总结、科学研判“十三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

“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显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施行为标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社会化发展为标志,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度全面落地为标志,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实现跨越;以新空间、新服务、新业态、新场景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标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立足“十三五”基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势必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时代任务。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大具体目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服务布局包括设施网络完善、资源配置优化、供给能力提升等诸多要素。服务布局均衡,重点是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发展跃上新台阶,这是“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中国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品质化迈进,同时有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是“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重点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化发展,既包括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也包括有更多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公共文化服务,*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进一步走向完善。四是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进展。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时代要求。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坚实基础,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线下关门、线上开花”,更显著提升了全社会对公共数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十四五”期间,公共数字文化从空间到资源、从平台到方式、从线上到场景取得新突破,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规划》提出的四大发展目标和部署的七大主要任务联系起来看,可以体会到发展目标对主要任务的统领和引领作用,也可以体会到全面落实主要任务才是真正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

在明确发展目标基础上推进主要任务落地,实践过程离不开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原则的指导。《规划》以“四个坚持”概括提炼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导向,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公共文化服务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人民创造文化、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坚持改革创新,是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动力。坚持系统推进,体现的是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系统观念。综观《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涵盖了公共文化服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不同方面,坚持了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思路,鲜明地体现了系统推进的特色。

 推动城乡一体建设促进协同均衡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杨永恒

《规划》将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着力补齐城乡基层短板,努力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突出亮点如下:

《规划》重申了以标准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早在年,中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并配发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了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基本思路,并在年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予以确认。今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年版)》,更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规划》保持了*策延续性,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形成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这种多层次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够对各级*府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约束,使辖区内各级相关部门和机构大致按统一标准提供服务,逐步缩小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根据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地解决本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规划》体现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标准既是*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南,也是*府面向人民群众的承诺,本身就具有严肃性。《规划》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能力和居民文化需求,完善和提升省、市、县三级实施标准,切忌盲目攀高。《规划》也要求“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就是要将标准作为各级*府的硬任务、硬约束,以正确的文化*绩观切实推进标准实施。同时,《规划》提出要“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为标准修订留足空间。未来各地可根据标准实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相关标准,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及时惠及公共文化领域,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水平。

《规划》强调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补齐农村基层短板的任务依然艰巨。《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创新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总分馆制、城乡对口帮扶、文化惠民工程、流动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等形式,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辐射和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规划》也提出“推动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着眼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使文化成为传承乡村文化、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因素。广大乡村也是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规划》提出“充分盘活利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艺术乡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建设试点,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突破口。

《规划》强调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环境。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但与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相比,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既有总量的不足,也有结构的矛盾。《规划》明确提出“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格局”“落实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等举措,有利于补齐文化设施短板、拓展文化发展空间、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扩容、提档、升级,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规划》也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有利于引入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特色和品位。

 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院长申晓娟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为“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这是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根据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结合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重要*策部署,为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和重点,将开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新征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图书馆事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一些地区在图书馆馆舍及空间营造、服务体系构建、阅读推广活动组织、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等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当前公共图书馆事业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做出了顶层设计与系统安排。

一是要求推动图书馆功能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规划》所指“人”,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社会公众,也包括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区域及社会群体。《规划》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中心”的方法路径,即: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建设区域创新文献支持中心;为所在区域社会公众的个人发展和自我提升提供支持,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社交提供支持,建设高品质文化空间和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为公众阅读提供支持,建设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

二是要求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的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规划》在推进这一核心传统职能的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出新的思路,例如,提出图书馆要树立“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城乡阅读品牌;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规划》还提出要加大“四史”等阅读内容引领,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推广读者积分激励机制;要求公共图书馆扩大阅读生态圈,加强与出版社、品牌书店、上网服务场所和互联网平台等合作,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等。

三是要求加强古籍整理保护和传承利用。《规划》部署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珍贵濒危古籍抢救保护等项目,并明确了四项主要任务:开展古籍普查,全面掌握海内外古籍存藏情况;加强古籍分级分类保护,做好《永乐大典》、敦煌文献、藏文古籍以及*河流域、大运河沿线相关古籍的保护修复;加强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揭示利用,一方面促进古籍数字化成果的便捷使用和开放共享,另一方面促进古籍保护成果整理出版。此外,为使小众的古籍保护事业实现大众化传播,《规划》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古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通过讲座、展览、互动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让中华珍贵典籍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得以服务当代、服务社会,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世代相传。

《规划》还专门设立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专栏,部署了四项重点项目,其中“全民阅读项目”旨在提升图书馆阅读服务水平,“国家文献储备库建设项目”旨在实现国家文献信息的永久、安全战略保存;“《永乐大典》保护传承项目”和“中华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项目”,旨在深入挖掘典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强化图书馆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中的价值与作用。

 实现群众文艺在新时代繁荣发展

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王全吉

“十四五”时期群众文艺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的群众文艺作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以及一大批高质量、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等方面,也体现在全民艺术普及逐渐向文艺创作水平与艺术审美能力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从常态化向品牌化发展等方面,立足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规划》站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的时代高度,为未来5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群众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一、以高质量的群众文艺作品,不断提高群众文艺创作的艺术感染力。《规划》的亮点之一,是对群众文艺创作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高质量的群众文艺作品,体现在作品的思想精深。文化馆必须发挥群众文艺创作的引领作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主题创作活动,引领群众文艺创作者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情,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深度的群众文艺作品。

高质量的群众文艺作品,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精湛。各级文化馆必须组织、带领群众文艺创作者,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营养,努力创作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

高质量的群众文艺作品,不一定要大制作,但一定要有思想的震撼力、艺术的感染力,表达人们心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和民族精神。“十四五”时期组织开展两届全国群星奖评选,是检验群众文艺创作含金量的重要平台,也将引领我国群众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以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度。《规划》要求各级文化馆站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包括:在重要节庆日策划开展主题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节日创新开展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规划》重视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充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