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5.html

一、前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九次视察北京、十四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首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拥有多年建城史,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资源。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7处,不可移动文物处,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万件(套)。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首都文物工作的职责使命。

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首都文物工作,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重点任务,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主力*作用。

“一轴”指中轴线申遗保护,“一城”指博物馆之城,“两园”指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三带”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区”指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一中心”指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二、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3.《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号)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意见》

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年)》

7.《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

8.《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年-年)》

9.《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10.《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1.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

12.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北京市关于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实施方案》

13.《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年)》

三、“十三五”工作成就

文物保护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制定实施《北京市人民*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首都文物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编制《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等系列文件,明确了中轴线申遗时间表路线图。坚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制定实施《北京市关于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实施方案》,完成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天安门城楼及城台等革命文物修缮,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得以弘扬,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创造性提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公布专项保护发展规划,实施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综合整治项目,丰富了整体保护、融合发展的文物工作理念。海淀三山五园列入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文物保护利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持续彰显。

文物保护修缮工作扎实推进。五年累计投入文物保护资金近百亿元,相继实施近百项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对近百处文物进行保护性腾退,文物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物保护质量监督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大运河、长城、故宫、颐和园、十三陵、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7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展示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加至处。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万件(套),新发现、新认定文物藏品总数万件(套),均位居全国第一。

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完成考古勘探项目项,勘探面积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项目项,发掘面积约41万平方米,考古项目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有效保障了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世园会、冬奥会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多处重要遗址得到有效保护,汉代路县故城遗址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批重要考古研究成果涌现,对中华文明和北京文脉的认知不断深入。

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加速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全市备案博物馆达家。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上线,博物馆策展水平不断提升,年均接待观众超过万人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滋养。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工作持续推进,通过支持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建设、举办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使博物馆文创开发更具创新活力。

文物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全市文物艺术品经营单位近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年均超过场,较“十二五”时期翻了两番。网络拍卖快速发展,拍卖企业数量和年成交额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打造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等活动品牌,扩大合作渠道,繁荣文物艺术品市场。北京市文物进出境审核部门进驻天竺综合保税区,优化文物进出境审核服务,支持全市服务业扩大开放。

文物安全监察执法持续强化。加大文物安全巡查检查和执法力度,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文物安全隐患治理,每年开展市、区两级执法检查、安全巡查逾万次,累计查处办理行*处罚案件40起。建立京津冀文物执法协调合作机制,加大长城保护执法督察力度。文物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案件10余起,形成有力震慑。联合北京海关建立罚没文物移交机制。

机构设置和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增强中轴线申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管理、革命文物保护、文物监察执法、文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力量;配合全市深化综合行*执法改革,完成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转隶;稳步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北京市文物公司全面启动改制工作。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全市文博行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文物保护利用等系列主题培训,培训超过人次,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得到提升。完善专业技术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突出专业能力和工作实绩,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文博职称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四、“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多种文明多种潮流在交锋交流中共存,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也空前激烈,但“东升西降”的总体态势不可逆转。一个具有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充满机遇的中国,一个勇于承担国际义务、国际责任的中国,既需要文博工作更好发挥作用,讲好文物故事,也为文博工作讲好中国故事营造了良好氛围。北京作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首都,文源深、文脉广,讲好北京文物故事,有利于讲好我们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从国内看,文博工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委、*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强,这些都为“十四五”时期文博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已成为社会共识,首都文博工作面临历史发展机遇期。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加强文博工作顶层设计,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制约文博事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在“十四五”时期依然存在,某些短板、弱项在事业大踏步发展的形势下还可能放大。主要表现在:考古工作方面,因为基建考古任务日趋增长而导致主动考古工作日渐萎缩,研究力量不足的短板日益凸显,导致北京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考古遗址的科学展示等方面聚焦不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保护修缮的难题相对缓解,但随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压力骤然加大,社会各界希望深挖文物内涵、阐释文物价值、讲好文物故事,但文博领域创新能力不强、方法不多的短板明显在供给侧成为弱项,亟须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文物安全方面,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和漏洞等问题依然突出,防灾减灾能力仍需增强;机构队伍方面,文博机构队伍相对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仍然突出,尤其是文博领域高层次人才、行业领*人才匮乏,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机构建设和队伍能力还不能满足文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首都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五、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为全市文物工作重点,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赋能添彩。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社会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守正创新。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坚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正道,守方向之正、格调之正,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大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首都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首善标准。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拓展与大国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相匹配的文物工作新局面,做好文物领域改革的排头兵,率先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融合发展。盘活用好文物资源,促进要素高效配置,加强与旅游、体育、教育、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坚持交流互鉴。秉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领域中外交流合作,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文物资源为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上主动作为,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首都力量。

(三)发展目标

到年,“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等文物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模式日益成熟。北京中轴线申遗取得重大进展;博物馆之城建设亮点纷呈;长城、大运河两个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基本建成,长城、大运河、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形成较大影响力;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基本建成,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革命文物三大主题片区建设有力推进,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重要作用;琉璃河、路县故城、圆明园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扎实推进,考古工作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古都魅力更加彰显;文物基础工作不断夯实,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首都文物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四)主要指标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六、主要任务

(一)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1.中轴线申遗取得重大突破

以落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年7月—年6月)》为抓手,加快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深入挖掘中轴线价值内涵,加强多学科专项研究,凝练中轴线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完成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积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国际合作,加强中轴线国际学术交流,多方听取国内外专家意见,大力宣传中轴线核心价值。加强中轴线遗产区考古工作,统筹做好核心遗产构成文物腾退、保护修缮与风貌整治,恢复坛庙建筑群历史格局,实现向社会有序开放。建立中轴线遗产展陈体系,举办常设专题展览,探索对已消失重要节点的提示性展示,建立中轴线历史文化标识导览系统,打造中轴线文化探访路线。

2.中轴线遗产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以建设遗产监测保护平台为重点,全面推动中轴线保护管理迈上新台阶。组建中轴线遗产议事协调与管理机构,全面负责中轴线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出台实施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明确保护职责,严格法律责任。发挥中轴线保护基金会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中轴线遗产价值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中轴线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吸引民众走近中轴线,扩大中轴线影响力。积极参与世界遗产相关活动,广泛开展交流对话,有效展示传播中轴线文化魅力。

3.老城整体保护取得实效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努力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开展老城核心遗产价值研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编制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配合基建工程开展传统平房区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加强老城地下建设项目管理。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探索文物腾退保护利用*策。创新文物开放模式,提升开放比例,实现皇史宬、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宁郡王府、贤良祠、杨椒山祠、歙县会馆等一批活化利用项目落地。加强老城重点地区和重点功能区的文物资源发掘利用,合理利用博物馆和会馆、名人故居、传统四合院等特色文物建筑,塑造一批“城市会客厅”。加强历史城廓的保护与文化展示,以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建设为契机,营造德胜门箭楼整体景观。开展西板桥明渠北段(北海濠濮间—景山公园西门)历史水系恢复和展示利用专题研究。

专栏一:中轴线申遗和老城整体保护

1.万宁桥修缮及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万宁桥结构安全日常监测,完成桥体及附属文物修缮工程,弱化万宁桥机动车交通功能,优化万宁桥东、西两侧滨水步行环境及绿化景观,围绕万宁桥形成连续完整、便捷可达的文化展示空间。

2.正阳门城楼修缮展示。改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周边绿化,恢复历史环境风貌;保护正阳门瓮城基址,实施城墙遗址考古;规划腾退现有城楼和箭楼内办公用房,提升展示空间,使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整体统一协调。

3.先农坛腾退利用。腾退、拆除先农坛内坛和外坛文物遗址内的非文物建筑,打通历史祭祀线路,恢复先农坛历史风貌,展示中华农耕文化和先农坛历史文化,打造集文化展示、农耕体验、体育锻炼、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先农坛博物馆。

4.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活化利用。编制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保护规划,开展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整体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打造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的示范项目。

5.中轴线遗产监测保护平台。围绕总体格局、遗产本体、遗产风貌、自然环境、交通压力、社会发展、安防消防、管理制度等八个方面监测内容,统筹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及连接街区、道路等要素的监测工作,运用新型信息化技术,建设中轴线遗产监测与保护总平台及分系统,集成运营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方法,构建一套文化遗产动态感知、状态分析、问题研判、智能预警和保护整治的全健康周期监测体系,着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保护平台的“新坐标”。

6.“城市会客厅”计划。梳理盘点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博物馆和特色文物建筑为主的外事资源,推荐纳入重大国事活动标准化资源库,研究制定涉外文博单位外事接待工作标准,完善提升软硬件设施,丰富国际交往活动内容供给。

(二)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

4.博物馆体系布局更加合理

优化全市博物馆布局,统筹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协调发展,构建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现代博物馆服务体系。高水平完成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建设,满足城市副中心功能需要;支持故宫博物院北院、国家自然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建设,完善北部和南中轴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统筹用好现有场馆资源,积极推进各区博物馆设施和文物保护展示综合体建设。制定实施《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差异化发展。鼓励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依托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设立博物馆。丰富自然科学、现当代艺术等博物馆品类,倡导社区、生态、科技等新型博物馆建设。将乡情村史馆等具有博物馆功能但尚不符合博物馆备案要求的类博物馆纳入行业指导范畴。支持博物馆集群,重点支持朝阳、东城、西城等区和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博物馆集聚区。实现“十四五”末期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博物馆数量超过家。

5.博物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完善博物馆管理制度,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和国家文物局的部市合作机制,落实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出台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成立北京博物馆之城研究中心。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博物馆运行评估和社会评价机制,完善博物馆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激发博物馆活力。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改革试点。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加强和学术机构合作,推动研究型博物馆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北京市博物馆大数据平台二期,实现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数字化实效管理。深入落实《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促进京津冀地区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支持、引导博物馆开展“博物馆+”项目,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

6.博物馆服务效能更加彰显

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按照均等化原则,细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根据不同社群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差异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立足市属博物馆,推进“一馆一品”博物馆品牌建设。提高展陈质量,组织开展“首都精品文物展览季”活动。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及“5.18”国际博物馆日等节庆活动,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延时开放,推动博物馆实体展览、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融入市民生活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智慧博物馆,指导博物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支持博物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云展览”和网络直播,强化线上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推动博物馆与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师资联合培养,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提升中小学生博物馆学习效果。

7.博物馆藏品管理更加科学

健全博物馆藏品登录机制,稳步推动馆藏文物信息资源公开共享。优化征藏体系,推进博物馆树立专业化收藏理念,强化*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注重老城改造、城乡建设等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丰富科技、现当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收藏,鼓励反映世界多元文化的收藏新方向。拓展藏品入藏渠道,鼓励社会捐赠。持续发挥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在全市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中枢作用,逐步完善可移动文物动态管理机制、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工作流程、发掘和罚没文物移交机制。建立北京市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库,不断提升馆藏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能力。

8.文物文创产品开发更加活跃

拓宽馆藏文物向文创产品、服务设计开发转化的路径,加强博物馆馆藏资源版权保护与指导,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博物馆通过知识产权授权、入股等形式与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文创产品开发工作。通过加强与文创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等合作,设立文创产品开发专家库,发挥专家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把关作用。用好市场机制,支持市级文化文物单位文创开发平台建设,完善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资源集聚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全市文博文创产品开发水平。提升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品牌影响力,调动社会各方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创产品的积极性。拓展完善文博文创产品营销体系,把博物馆文创空间打造成博物馆文化展示的亮点,鼓励在实体书店、旅游景区、公共文化空间、重点商圈等区域,开设文博文创产品展示营销场所。

专栏二:博物馆之城建设

1.博物馆建设重点工程。完成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博物馆)建设,加快中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院、中国长城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2.中小博物馆品牌提升工程。立足市属博物馆,挖掘中小博物馆资源特色,按照“一馆一品”的建设思路,创造性谋划发展方向,实现中小博物馆办馆质量的整体跃升。

3.首都精品文物展览季。发挥各馆馆藏资源优势,鼓励馆际合作,联合举办精品文物展览;按照相关法规规定,组织专家评选优秀项目和优秀组织机构。

4.“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倡导全市博物馆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个传统节日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加强市属博物馆文化内涵挖掘,提升“端午嘉年华”“钟鸣祈福”等节日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根据每年活动主题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引导各级各类博物馆积极参与,加强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