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闻文化论坛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与专业 [复制链接]

1#
摘要:高校艺术课程的成果应具备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既是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的过程,也是思想价值的引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既是自我能力提升、心灵净化的过程,也是用知识服务社会、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过程。本文以浙江传媒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的系列音频微剧为例,分析高校艺术课程实践中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合在作品创作中的路径方法。在抗击疫情期间,浙江传媒学院结合广播剧创作的课程实践,创作出八部公益抗疫系列音频微剧作品,被海内外20多家媒体播发。课程实践在实现课程成果转化、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也与新时代的思想*治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并为社会公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产品,鼓舞了社会各界抗击疫情的信念。一、从素材到剧本——爱国情怀的根植过程浙江传媒学院广播剧创作课程是“全链条”的创作过程,即从广播剧的选题策划、剧本创作、剧本演播、后期制作、推广传播等方面进行的全过程创作。剧本创作的起点是素材的遴选,剧本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员、干部冲锋在前,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人民子弟兵敢打硬仗,他们身上彰显出的忠诚担当、恪尽职守的崇高品格,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生动写照。素材遴选的过程既是一次与先进人物的心灵对话,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情怀的根植过程。通过对话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中国,了解人民;通过根植激发他们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根植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在素材遴选完成后,再运用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的融合式、连接式、移植法、推测法等多种创作手段塑造典型人物,以生动、形象的话语讲述感人事迹。传播活动运用各种符号形式建构我们头脑中对其他事物的想象,媒介形象却恰恰是传播活动结束后建构形成的产物,即“人或事物等客观事实在大众媒介上被建构、再现的形象”。浙江传媒学院抗疫系列微剧利用广播和新媒体等传播媒介,创作者运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技巧,对所表征的声音符号进行编码并赋予其创作的内涵意义,分别塑造了医生、护士、外卖骑手、滴滴司机、社区工作者、流调专家、普通市民、志愿者等诸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原型大多来自各类媒体和自媒体的文本符号的表征。如《鼾哥胖娃》的创作灵感来自抖音App中重庆渝北区某小区的半夜打鼾事件。同学们根据这个情节内核,塑造出了在抗疫一线坚守、因疲劳在门岗睡着了的社区工作者胖娃的形象;《隔窗之爱》的原型人物是浙江的一名护士,原素材只是简单的新闻报道和一张其与爱人隔窗拥抱的新闻摄影图片。同学们经过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即将走进婚礼殿堂,为了防疫工作义无反顾的护士形象。二、从本我到角色——净化心灵的移情过程移情(Empathy)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广播剧演播是创作主体利用自己的声音符号以及运用风格独特的艺术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同时也是创作主体进入角色心灵的移情过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艺术是对人的外在活动和内在品性的摹仿。摹仿不是外貌声音等外形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魄的再现。这个*魄是人物独具的性格特质和品质。因此,创作主体要塑造好人物就必须从剧本中、现实生活中、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人物的行为、心理逻辑、行动动机和行动目的,走入人物的内心,与人物感同身受。戏剧人物塑造最忌讳的是高大全的形式化人物。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反复谈到了“度”对于美的重要性。在诸如广播剧创作活动中,剧本创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要有“度”,演播者在二度创作时也要有“度”。有“度”的人物和情感才是真实可信的。只有真实可信才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才能在演播的创作中让创作者投入真情实感,据此来实现真正的移情作用,继而在与人物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实现心灵净化。微剧《奔跑吧老计》有一段情节是老计看到如自己姑娘年龄一般大的小护士疲惫地奋战在抗疫一线却吃不上热乎饭,当他听见武汉城市上空传来的武汉加油的呐喊,他暗自下了决心,无论多么危险也要坚持为这些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护士送餐,献出自己在抗疫行动中的一份力量。老计:我知道,那些闺女真不容易呀,就和咱家小荣差不多大,你说,他们的爹妈要是看到他们那个样子,心里是什么滋味。[此起彼伏的“武汉加油”渐渐清晰]老婆:[渐强]…我们是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停顿)嗯?你哭啦?老计:(吸鼻子,笑)没有,妈的,烟熏着眼睛了。这段戏中原剧本中老计的回答是“没事”。但演播者在演播时突然即兴演播了“没有,妈的,烟熏着眼睛了”。既符合身份,又采取隐喻的符号表意形式再现了人物的成长变化,也为老计的下一步行动奠定了心理基础。播出后,此段情节也成为了戏中的一个动情点。这种演播即兴创作不但是演播者对人物感同身受的必然,也是演播者创作人物中心灵净化的充分体现。三、从构思到作品——艺术心智的磨练过程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郑板桥曾用“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表述艺术创作过程。余秋雨把艺术创造分为三个阶段,可概括为追求真、提炼善和表现美。艺术创作在不断进阶过程中追求“真善美”,同时也在艺术进阶的过程磨练着创作者的心智。剧本创作来源于原型人物和事迹,阅读和遴选过程也是创作者依据自己的思维认知框架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过程;情节设定和结构文字是价值判断;演播创作中情感分寸的把握拿捏亦是价值判断;后期剪辑合成的音乐选择与取舍又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是艺术判断,也是创作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微剧《隔窗之爱》原剧本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了艺术创作的“真”,表现了抗疫中护士杨颖的奉献精神,但这种奉献的根基较弱,过多的放在个人命运的变化上。主人公的义无反顾不是心血来潮,更应该有其内在逻辑,但素材当中并没有过多的背景资料,需要创作团队深入挖掘。创作团队经过分析,落脚点选择在春天会到来的信念提炼上,这种信念让她坚守,也让所有中国人看到了希望,进而作品的主题得以升华,创造出“美”的享受。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过程既是广播剧中故事主人公其内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位过程,又是创作主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构过程。四、从作品到产品——价值实现的传播过程文艺作品创作成功并不是它价值的最大体现。作为“美”的创造者,有义务和责任将“美”通过各种媒介推广传播出去,实现“美”的创新扩散,这才算是艺术创作的最终完成。抗疫系列微剧制作完成后,创作团队进行了符合“融媒体”特性的海报推广制作、广告宣传词的撰写,并将“公益赋权倡议书”利用新媒介的“大众自传播”的传播模式发布在个人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