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这是我研究生阶段写的一篇论文,当时读完《美的历程》这本书,很有写作的冲动,就用论文的形式表达了我对这本书的敬意和喜爱,十几年后再来看,依然感受到其中欢喜,与君共赏。
中华文化的符号传承之美——传播学解读《美的历程》
摘要: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是美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语言质朴优美,结构清晰,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光彩依旧。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这本书是一个新颖的视角,《美的历程》中美的精华正在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即美的载体的多样化。经典的魅力在于百读不厌,并能够启发人们更多的思索。
关键词:传播学解读《美的历程》
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洪流”……李泽厚在短短十余万字里容纳了极多的信息和不落窠臼的观点。难怪时隔二十年,易中天仍然记得初读李泽厚时的激动心情:“《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让我怦然心动。”
《美的历程》最早是在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单行全本。时隔多年,今天读起来依然觉得毫不过时,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犹如《诗经》的意境至今依然焕发美丽。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图像资料引用,运用推理与思辨,二者互相印证的传统研究方法,以时间为序,分阶段整理材料,总结提炼观点,整体结构非常清晰,语言朴实优美,恰如其分地与中华民族文化之美相得益彰。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解读这本书,无论是历史学、美学、还是符号学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这本书,不妨把这本书看作是一部中华美的传播史。
一、运用拉斯维尔的5W模式解读《美的历程》
前人——华夏之美——多样化的美学形式与内容——今人——美的继承与发展
(注:按照表格的顺序排列)
这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在其中最耀眼夺目的地方是传播渠道的五彩缤纷和琳琅满目,借助于文化载体,美的内容与形式被保存了下来,而这些文化载体本身也包含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中华的美存藏于原始图腾、礼乐歌舞、青铜器具、诗歌骈赋、佛像雕刻、文人骚客、山水笔墨和小说散文,这些美沿袭至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美不断出现,但无疑,现代的美是在古代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正如书中结语部分道: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人类每一次的进步与创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与革新,不论是经济技术还是文艺思潮,中国历来就有尊古的传统,对于古代灿烂文化的尊敬态度是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人类历史不会倒着发生,所以,人类每一次对现状的改革都是向未来迈出了一步,而这个未来的好坏是取决于今天的深思熟虑的。
当前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指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对于当前国情的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文艺的发展同样如此,综观《美的历程》全书,每个时代的美的符号与前一时代的美的符号总有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诗歌从四言到五言的变化,唐诗到宋词的转变等。
二、文化载体的多样化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曾说,《美的历程》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专论?通史?散文?札记?都是,又都不是。”“我们有时候老想把一本书明确划分在某个学科里边,这是比较可疑的。”对于《美的历程》,赵汀阳觉得,它当然可以是一本思想史,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也可以包含很多哲学分析,还有很多后来称之为文化研究的东西。
正因为中华美的多种载体,包括诗歌舞蹈、青铜瓷器、笔墨画碑等等,所以使得对它的研究难以划分到某一种具体的学科里面,其中每一种文化载体又可以单独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可见中华之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一首短小的唐诗中,却包含着形式上的起承转合和内容上的无限意境,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还有那凶狞可怖的饕餮青铜,代表着一种残酷之美,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宣告着人类在战争中的恐惧与企盼。在《佛陀世容》一章中,是对宗教故事的一次展望,宗教以佛像雕刻的形式在世间留存下来,里面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力量,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幻想和逃避。人们把美好寄托于那微微颔首的卢舍那的表情上,以为自己就可以得到解脱,得到拯救,说到底,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一种与现实的妥协,其实这也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既然不能够在世俗社会中得到一种人性的舒展,那就不妨寄余生在宗教,栩栩如生的壁画、高大威严的雕像,不都是人们的一腔热情和艺术天赋的体现吗?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载体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几乎保持着同步性,人类的智力发展也正是从感性向理性渐渐发展,人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发现也是一步步实现,可是说从纵向来看,这是人类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一步步的文明的烙印,它是如此清晰而深刻,在华夏民族的记忆中是很难抹去的。从横向来看,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历史使命,相应产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那一时代的忠实记录,它们之间不能说孰优孰劣,而只能说它们代表着那个时代所有的精华。
三、李泽厚与《美的历程》
李泽厚先生系湖南长沙人,出生于年6月。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间的美学问题论战,被称为当时美学三派之一(另二派为朱光潜、蔡仪)。其美学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他曾经以注重主体性实践哲学,崇尚“人化”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在当代中国的美学界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有学者指出,李泽厚谈美学,深层的企图是谈文化,他是唯一具有哲学深度的美学家,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阐述其美学思想。《美的历程》就体现了这样的深度。李泽厚自己对《华夏美学》的评价,比《美的历程》更高,应该说前者的学术分量确实更重,但后者适应了更广大的需要,给读者带来的收获,是艺术的、审美的、文化的、历史的,是丰富而多元的。
《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论著中是极有价值的一本著作。它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重审了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和反作用。它探索了艺术风格变异的深层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类型。它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思考了“人性”问题,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表达的,人性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也就是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感情和知觉”。李泽厚认为,艺术作品永恒性的秘密在于它蕴藏了也提供了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讨论的美的心理结构,美的形式。李泽厚先生重视研究艺术作品中“人”的问题,对于主体和人文现象的尊重,对于历史和社会心理积淀的研究,是目前研究中国文学艺术史以及思想哲学史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的重要突破之一。
在当今时代,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学科交叉性较强,每一种理论都会处于多元化的背景中,但是经典书籍魅力永存,无论从什么角度解读都不会过时,经典是值得大家细细品味的。议古论今,读古鉴今,像这样的经典之作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下出现的,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到今天依然是值得颂扬的,也是当前的学术环境急需出现的。
参考文献:
1、《年:李泽厚〈美的历程〉风行中国》,年10月18日,《新京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发展观——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