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骑士潮流计划,一艘驶向摩托车文化的小船 [复制链接]

1#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文化,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好像又不知道这个词的全部意思。

作为曾经的摩托车大国,如今我国的摩托车文化被禁锢得很难出圈。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国的摩托车文化能够影响到的人群非常局限,远远没能达到“大国”的水准。诚然,这与长久以来的*策不无关系,但深究,缺少融入圈内外生活的摩托车元素也是令摩托车“禁足”于圈内的重要原因。这些生活元素本应随着摩托车文化的积淀而丰富起来,环绕在摩托人的周围,渐渐地让更多人认识、熟悉摩托车,以此来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完整的摩托车文化,离不开相关文创产业的补充。但放眼国内,行此举者本就不多,能够坚持并最终形成影响力的更少。

以我为例,刚接触摩托车的时候,可以说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愣头青,买车不看品牌,只要造型符合那时所谓的审美,只要油门拧起来能动静够大……那时候,身边鲜有摩托车爱好者来分享各自的玩车经历,更不懂得“摩托车文化”为何物,自顾自的胡骑、乱跑,说白了——玩儿得没营养,更没文化。后来因为工作原因,我们能够接触到摩托车圈里一些有趣的人和团队,也有很多试驾、试穿、试用的机会可以品味摩托车及其周边产品,也逐渐乐意将更多摩托车元素揉到生活中。

不久前,有幸收到骑士潮流计划送来的“挡/刹”T桖,打开包装后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几年接触过的文化衫、活动T桖数量三五十件肯定有了,风格简洁、主题突出的占绝大部分,但你要让我日常生活中穿着出入,我内心还是拒绝的,如此简洁直白的文化T桖给我的感觉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反观“挡/刹”T桖的图案设计,清晰丰满不凌乱,整体机械感很足,细节上又耐得住推敲。对摩托车爱好者而言,这样的图案设计不仅不难理解,还很容易引起共鸣,感染力很强,强到我夫人——一位资深挡泥板、某宝铁粉、退换货达人、金牌时尚女性看了一眼都忍不住要下单一件。思来想去,这才是我需要的摩托车文创产品!多来几波,让夫人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当我再想换车时,哪里还用得着死皮赖脸地磨破嘴皮子?怕是到时我不想换都不行喽……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摩托人摘下头盔后,每个人都有很多身份,也可能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相当的话语权,但当你戴上头盔后,你就是个骑摩托的,你在其他领域内的能力再大,可能也只能让你骑上更牛的车、穿戴上更安全的防护装备(其实这就挺棒的了……),除此之外,你的编码、设计、创意能力好像并没有办法应用在你热爱的摩托车及其文化上。摩托车产业想要发展,除了*策鼓励、企业给力外,还需要全体摩托人齐心协力。

文化是行业的重要组成,文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影响力去推动行业发展,这就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是需要破圈的,是需要融合的,是要有“集天下之大成”的态度的。那感觉就像:提到美国,我们会想到密尔沃基和公路电影。提到欧洲,我们会想到英伦复古和MotoGP。提到日本,我们会想到四大厂长期以来的性能升级比拼。目前,当我们提到中国的时候,可能想到更多的还是那两个说不出口的字。

时也,势也。因此,摩托小凯和绝妙驾驭联合工作室共同推出了“骑士潮流计划”。

在和“骑士潮流计划”团队沟通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得知他们想要缔造中国原创的摩托车文化,我很支持,也很担忧。因为文化形成很难,特别是关于推动文化发展,难度非常大,这从来不是任何单一团队、单一组织能够完成的。文化首先要被认同,才能围绕文化聚拢起人气,有人气才能谈发展。而要让大伙儿认同,就必须要有共鸣点和闪光点。热爱摩托车是我们的共鸣点,但是怎样能通过设计来让产品具备闪光点,这就很不容易,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时刻保持文思如尿崩般的创意冲动。这时候就需要热爱摩托车的你我群策群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