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文素材阅读文化,引领高考语 [复制链接]

1#

阅读文化解读

文化有各种样态,比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阅读文化是文化样态的一种,是关于阅读知识、阅读价值观和阅读行为方式的思想体系,它是由阅读知识、阅读价值和阅读行为构成的综合体。

阅读知识

阅读知识是关于阅读的知识。阅读可分为广义阅读和狭义阅读。广义阅读具有比喻和象征的意义。比如西哲说,阅读世界这部大书;前人说,人生要读两部书:一是有字书;二是无字书。狭义阅读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书,即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阅读方式。叶圣陶说过,阅读二字,“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二者互有影响,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们这里说的“阅读”是指狭义阅读,它是一种重要的心智活动,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有意义的信息。阅读并非天生的,阅读需要后天的训练,从而获得专门的阅读知识与技能,学会阅读。

中国古代读书传统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阅读知识,这些知识既是古人阅读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如阅读中最为常见的——诵读。荀子曰,“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诵数,指多诵读;贯,指透彻地理解;思索,指用心思考;通,领会通晓。荀子认为,做学问须先多诵读以求融会贯通,用心思索以求领悟通晓。诵读,是古人读书积累下来的重要阅读知识,也是我国传统重要的读书方法。古人积累的阅读知识,不但是读书的知识,也是为人为学的信条。如韩愈的“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告知我们阅读要让自己主动沉浸在厚重的典籍中,细细咀嚼并体味,吸收其中的精华,领会其深邃的含义。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告知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的知识,才能逐步施展才华。还有朱熹的“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虚怀若谷,沉浸其中深入体味,又要密切联系自身实际,仔细考察推究……

随着现代阅读的发展,阅读研究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给阅读知识以更加细致的分类。比如从出声与否将阅读分为朗读与默读,从阅读程度将阅读分为精读与泛读,从阅读速度将阅读分为速读与慢读。还有从年龄层次分为幼儿阅读、青少年阅读、成人阅读,从阅读需求分为专业阅读、非专业阅读,从文体阅读分为文学阅读、文章阅读,文学阅读又分为小说阅读、诗歌阅读、散文阅读、戏剧阅读,等等,不一而足。而伴随这些读法都有相应的阅读行为和过程,如指读、跟读、抄读、摘读、略读、猜读、复读等,这些皆蕴含着丰富的阅读知识。总之,每一种阅读及其技能技巧都集结了阅读者的体验、经验与智慧,拓展与丰蕴了阅读知识,为阅读者打开了阅读之门,也为其打开了人生之门。

阅读价值

无数的事实证明,社会组织的感召力,最初决定于组织者个人的价值观,之后则决定于这个群体对组织者价值观所认同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它营造一种氛围,并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使这种思想观念在每一个人心中生根,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年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年正式发起“全民阅读”项目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此后数年,该阅读理念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国民阅读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全民阅读为旗帜,制定各种*策法规,推出各类读书活动项目,采取种种策略予以推动,使全民阅读观念得到广泛传播与认同。

阅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因为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都深藏在书籍里。笛卡尔说,遍读好书,有如“走访先代圣贤”,同他们“促膝谈心”,分享他们“最精粹的思想”。钱穆说,阅读能遇见“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可做自己榜样的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敞亮,让生命变得高贵。

阅读能健全人的人格。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苏东坡的一生遭遇挫折和困顿无数,却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超然的豁达,坦然面对所有的不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东坡生活的唯美展影;“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东坡生命的华美写照。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净化风气;对国家而言,可以增强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阅读,是传承文化与传播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最为有力的方式。

阅读行为

作为阅读文化重要的部分,阅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其中阅读习惯最为重要,它是形成阅读文化的前提。

阅读习惯是一种自我需要的阅读行为。一个人一旦养成阅读习惯,阅读就变成自觉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文化环境、教育背景特别是所在群体的阅读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阅读氛围浓郁,阅读主体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耳濡目染渐渐养成阅读习惯。诚然,阅读习惯养成更主要受制于阅读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求知动力,古代“凿壁借光”“焚膏继晷”等勤奋读书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推动全民阅读,学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这才是关键。

要形成阅读习惯,必须保持健康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养成阅读经典的兴趣。经典阅读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尤为重要。经典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文化传承的钥匙和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也都是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过,要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其中最便捷的一条就是阅读世界文学杰作,从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并且越来越有意义。

要形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读书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是一个普遍真理。中国传统教育一贯强调学以致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由“知”到“行”最凝练的总结。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其目的是在生活中践行,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方能致知,致知然后笃行,笃行方能致远,博学与笃行并重,才能志存高远,而为仁人君子。只有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的学养,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算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对于读书,我们不仅要读而知、读而思,而且要读而习、读而行;对于书中道理,不仅要知道、悟道,而且要守道、行道,把道理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在阅读文化中,阅读知识、阅读价值、阅读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阅读知识是阅读文化的基础、阅读文化的出发点,主要解决“阅读是什么”的问题;阅读价值是阅读文化的核心、阅读文化的着力点,主要解决“为什么阅读”的问题;阅读行为是阅读文化的关键、阅读文化的落脚点,主要解决“怎么阅读”的问题。在阅读知识、阅读价值、阅读行为这三个要素中,阅读知识影响阅读价值并通过阅读价值决定阅读行为。反之,阅读行为影响阅读价值并通过阅读价值深化阅读知识,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终身阅读,并惠及子孙后代。

阅读文化优质时评

01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上世纪50、60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02读书“三境”

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

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某种意义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

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的生活方式。

忘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气质的涵养源。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将人的认识区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说的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而“德性之知”则指向内在的精神涵养。刘勰在《文心雕龙》有言,好书奇文可以“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读书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一些新东西,增加见闻之知,更在于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知。每每翻开书本,都会被那些浩然正气所感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何当痛饮*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摩挲书页,捧卷而读,聆听文化的钟鸣,啜饮文化的甘露,我们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03有书相伴的夜晚是美妙的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夜读能让精神得到慰藉,让内心得到充实,让灵*更加强韧。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本《夜读》杂志,拥有不少读者。这本杂志的流行,多少与当时的风尚有关。那时,白天大家都忙工作,到了晚上,读书成为很多人共同的选择。夜读,也就成为了一时的文化风尚。以至于人们在见面时,常常相互打听:最近又读了哪些好书,有什么读书心得?

为什么夜读会成为一种风尚?《孟子》里的一个说法,或许可以作为解释。在与告子辩论人与动物之别时,孟子提出了人是能存“夜气”的。所谓“夜气”,也就是人能通过夜晚静思产生良知善念。换言之,人的强大,不仅在于其本来的良善,更在于能通过思考让人性闪光。而夜间,恰恰是隔绝各种纷扰,让内心回归平静的最好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夜读之所以会成为风尚,除了因为夜间是一个完整的时间段之外,更在于它为人们阅读、思考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反过来,阅读的深入,也会进一步抚平内心,让心灵布满阳光,让灵*更加茁壮。点一盏夜灯,阅一卷诗书,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一种文化风尚。

然而,时至今日,夜读却难觅以前风光。一到晚上,相比于读书,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内容,成了主角。而人们见面,相互了解的也不再是阅读,而是最近又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夜读,本应是“日用品”,却变成了“奢侈品”。有些人虽然会在夜间阅读,但看的,往往是各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