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也迎来文化发展的春天。40年来,山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抢抓发展机遇,砥砺奋力前行,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明显提升,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改革释放活力文化产业实力增强
40年来,随着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提高,文化产业得到*和*府的高度重视。从*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到*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再到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高度加以推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40年来,我省各级*委*府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开创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呈现出发展持续快速、实力明显增强的勃勃生机。
(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40年来,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注重顶层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创新到体制改革,不断探索,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取得明显实效,走在全国前列。
在组织上,年,成立了山西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年,山西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更名为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兼任,统一指导、协调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全省11个市、个县相应全部成立了机构,在全省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在*策上,坚持点面结合,短中长期统筹,推出一系列“组合拳”。比如,制定了《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山西省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改革发展若干*策的意见》,印发《山西省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在转企改制上,先后组建起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七大省属文化企业集团,涵盖了网络、演艺、传媒、报业、影视、出版、工艺等领域,共同组成“文化晋*”的旗舰编队。
(二)成功举办三届山西文博会,打造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平台。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作为两年一度的文化盛会,成为观察和研究我省文化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自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前两届文博会,综合评价分别位列全国第八和第四,“文化三晋、美丽山西”品牌影响深入人心;年举办的第三届文博会,以“文化三晋·开放山西”为主题,来自23个省区市及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参展商,1万多种文化产品参展,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影响进一步放大,展会的交易性、开放性、现代性水平进一步提高,展会规模、质量、成交额等方面刷新历届文博会的记录,集中展示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日益壮大。40年来,全省文化产业异*突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呈现出快速发展、实力增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一是文化单位持续扩增。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年的0.57万个增加到年的2.36万个,增加1.7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家,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二是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增速始终高于GDP增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由年的.30亿元增加到年的.78亿元,年均增长9,9%,比同期全省GDP增速快8.2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24%,提高了0.59个百分点。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05亿元,比年增长21.87%。文化产业在全省转型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扩大就业空间、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三是文化服务业占据主体。从三大类别看,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占比76.8%,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绝对主体。全省文化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分别是37.46亿元、30.33亿元,占比依次为12.8%、10.4%。四是区域发展竞相赶超。年,太原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3亿元,占到全省的36.4%,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晋中、运城、长治、临汾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在20亿元以上,占到全省的36.8%,形成文化大市引领、各地竞相发展的格局。五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带动作用凸显。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以其1.5%的单位数量占比创造了亿元的营业收入、亿元的资产总额,在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其占比分别达到58%、39%。令人欣慰的是,省属七大文化企业集团担当发展主力,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0.6亿元,净利润3.8亿元。同时,涌现出了像山西宇达等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体量增大的同时,文化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初步构建起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富有创意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四)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建设有力有效。40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体系更加完善,市场更加繁荣。
——文博会展示成果。先后以“文化三晋·美丽山西”“文化三晋·开放山西”为主题,成功举办三届文博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繁荣文化市场的新平台。
——艺术节塑造形象。年举办的首届山西艺术节,创造了参评参展艺术作品最多、艺术种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活动规模最大、群众参与最广等多个“山西文艺活动之最”,成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
——骨干企业园区示范引领。9家国家级和4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引领示范作用不可替代;7大省属文化企业集团实力日益壮大,资产总额达到亿元,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投融资服务体系初具规模。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年—年,我省90个项目累计争取资金4亿元;发挥财*资金的引导作用,年—年,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累计投入1.84亿元,共扶持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嫁接资本市场,山西宇达等5家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资本翅膀;举办全省文化金融资本对接交流会,成立山西省文化金融投资发展联盟;认真落实税收优惠*策,年全省家文化企业享受税收优惠6.15亿元。
——“文化+”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组建了全省唯一以文化旅游为主业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即: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融合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大力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目前,全省已有多家资源型企业投资文化旅游,总投资额超过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达亿元;积极推进“文艺进景区”,打造出《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经典旅游剧目。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太原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聚集文化科技类企业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家;山西文化云平台全面上线,促进文化服务水平提质增效,成为我省文化科技融合的示范项目。
——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惠民力度逐步加大,太原市累计发放4万张文化惠民消费卡,发挥了文化惠民与文化消费的双向拉动作用。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加,年——年,全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服务支出分别由20元、2元增加到元、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2%、17.6%,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增长明显快于城镇。
40年来,经过全省上下的系统建设、综合治理,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起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建立起以综合行*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一批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国有与民营、内资与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逐步形成,一批像山西出版传媒、山西宇达等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像十二栋文化等具有山西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
建设文化强省重点行业全面开花
40年来,我省文化领域始终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致力建设文化强省,着力做大做强产业,各重点行业协调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精品力作频现,文化艺术繁荣兴盛。40年来,我省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文艺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艺队伍更加意气风发,呈现出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新气象。
——文化建设保障更加有力。40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建设的*策,持续加大财*文化投入、建立文化产业基金、引导文化公益捐赠、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扩大市场准入等,使长期困扰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财*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全省文化事业经费由年的0.2亿元增加到年的22.25亿元,年均增长12.8%。在全省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文化*策进一步完善,文化法规进一步健全,文化法律框架体系初步形成。比如:制定了《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3年——年)》,先后编制了全省“十二五”、“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等,为全省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文艺创作演出日益发展。40年来,山西艺术创作注重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革命根据地文化两个优势,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享誉甚高的精品力作。
90年代,轰动全国的民歌舞蹈《*河三部曲》,改编和新创作的优秀戏曲剧目和话剧剧目《苏三起解》、《油灯灯开花》、《孔繁森》等,美术作品《晓色初动》、《山道弯弯》、《伎乐图》等在国内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山西成为自中宣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荣获“四连冠”佳绩的省份。
0年以来,重点剧目创作成果丰硕。说唱剧《解放》,舞剧《粉墨春秋》《西厢记》《一把酸枣》《千手观音》,话剧《立秋》《生命如歌》,晋剧《傅山进京》《于*》,京剧《三关明月》《走西口》等,成为我省荣获各项国家级大奖、深受观众喜爱、市场反响热烈的系列精品剧目。年,隆重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晋剧《日升昌票号》、上*梆子《太行娘亲》、蒲剧《老鹳窝》、话剧《热泉》等一批优秀剧目;音乐剧《火花》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至此,我省已有9部作品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艺术精品创作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绛州鼓乐艺术团打造的绛州鼓乐名扬海内外,被国家评为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我省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在丰富文艺舞台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个,比年增加个;从业人员55人,共演出.6千场次,观众千人次;演出收入万元,比1年增长12.5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新馆、山西体育中心、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等为代表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的同时,积极指导支持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年,山西晋剧艺术中心主体封顶,大同市图书馆新馆、太原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为代表的“百县强基”工程推进有力,市级“五馆一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群众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剧院〈场〉),县级“三馆一院”(文化〈博〉馆、体育馆〈场〉、图书馆和多厅影院)建设卓有成效,在县有文化(图书)馆和乡有文化站的基础上,普遍实现了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到年,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个、博物馆个,分别比年增加67个、7个、个。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总流通人次分别达到千册、千人次,全省博物馆藏品、参观人数分别达到件、千人次。“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达到83.62%,比年提高31.56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趋丰富。二是积极推进*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出台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把*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列入省、市、县三级财*预算;年,超额并圆满完成“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演出任务,兑现了省*府本年度承诺办理的6件民生实事之一;调动近个省市县文艺院团,演出场,实现全省国贫、省贫县全覆盖;省市县各级共落实购买资金余万元,购买演出场,成为全省文化惠民的一道靓丽景观。
(二)实施创新驱动,广播影视业成绩斐然。40年来,我省广播影视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取得辉煌成就,听广播、观电影、看电视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改革开放给三晋百姓带来的最显著、最愉悦的实惠之一。
——广电综合实力逐步壮大。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广播电视规模很小,节目套数单一,技术设备落后,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十分低下。年全省只有中波广播电台1个,一千瓦以上发射台及转播台11个,有线广播站个,广播喇叭.04万只。由于发射功率低,信号不好,当时的情况是有线广播竖耳听,半截砖收音机转着听。年8月太原电视台更名为山西电视台,发射功率加大,并在太原增设了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的一千瓦转播台。历经40年的发展,截止到年,我省现有广播电视台家(省级1家,市级11家,县级家),开通广播频率套,电视频道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分别为小时、小时。特别是整合后的山西广播电视台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拥有山西卫视等7个电视频道、3个数字付费频道、2个外宣电视频道和综合广播等7套广播频率。其中全力打造的山西卫视,通过中星6B卫星覆盖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有效覆盖人口达5亿多,地面电视频道覆盖全省11个地市,是全省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在省内最具实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广电“航母”。
——影视剧产业繁荣发展。一是影视剧创作能力持续提升,精品力作不断呈现。3年,制作发行的电影《暖春》荣获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第2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0届“日本爱知国际女性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等;年,制作发行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轰动海内外,荣获第23届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6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7年,制作发行的电视剧《文化站长》、《喜耕田的故事》作为*的十七大的献礼剧在央视一套*金档播出,电影《夜袭》被列为十七大献礼影片。——年,电视剧、电影年均制作分别为6部、15部,年分别达到13部、24部。电视剧《于*》、《铁血将*》在央视热播,收获良好口碑;电影《七儿娘》、《山村母亲》获金鸡奖提名奖。同时,《歌从*河来》、《走进大戏台》、《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一批广播电视节目获全国广电节目创新奖。《山西民歌音乐动画》等6部动画片入选“中国民间故事动漫工程”。二是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平遥国际电影展成功举办,电影院线观影人数和票房持续攀升,年,全省可统计票房影院达家,银幕6块,放映场次.6万场,观影人数.7万人,拉动就业人;全省城市影院票房达7.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比全国票房增速高出10.8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电影衍生产业发展加快,广告和卖品已成为影院新的利润增长点。
——广电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一是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全面提高。到年,全省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10.79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数.32万户;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8%,比年提高54.3个百分点,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5%,比年提高52.9个百分点,农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公益电影放映惠及三晋百姓。全面落实“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工作目标,年,农村公益电影和农村寄宿制学校优秀教育影片放映36万场次,组织开展了好电影公益展映季、“红色记忆”、“电影进农家,共筑中国梦”等特色主题放映活动。
(三)推动优化升级,新闻出版业不断壮大。40年来,我省新闻出版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以组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为标志,实现了新闻出版机构从事业到企业的转变,焕发出新的生机。改革造就繁荣而活跃的出版物市场对百姓而言,40年来,一个最鲜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种类空前丰富、品质不断跃升。
——量质齐升,精品图书报刊打造三晋新名片。一是坚持创新创优,图书出版成果丰硕。40年前,要想找一本外语书、要想找一部辞典都非常困难,书的品种极少,生产单位也很少,全省只有1家出版社,40年后的今天增加到8家出版社。令人骄傲的是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将原有出版社等单位整体打包转企改制,山西省出版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年——年,全省图书出版由种增加到种,增加种;总印数由万册增加到万册,增加万册。特别是近两年图书出版精品佳作频现、业绩更加突出。年,《中国家规》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种图书2种电子音像作品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5种图书入选全国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种图书、18种电子音像作品获山西出版*府奖。年,《中国共产*经济思想史》《中国家规》《为英雄正名》等20种图书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选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体·死神永生》获世界级科幻奖“轨迹奖”;《为英雄正名》《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一诺的家风》等20余种图书电子音像作品入选国家重点选题项目或奖项;累计出版《于*集》等册;传承和发展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丛书《山西文华》编纂出版工程扎实推进,经过两年多的编纂,已出版著述、史料、图录33种册。二是坚持提质增效,期刊报纸齐头并进。1978年,我省只有14种报纸,年达到60种,总印数由万份增加到万份,增加万份;1978年,全省有16种期刊,年达到种,总印数由万册增加到万册,增加万册。在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评选中,《山西日报》《语文报》被评为“百强报纸”,《编辑之友》被评为“百强社科期刊”,《燃料化学学报》被评为“百强科技期刊”。一批像《山西日报》、《语文报》、《经济问题》、《煤炭转化》等知名报刊荣获全省“十强报刊”称号,作为文化品牌引领全省报刊行业发展。
——突出公益性,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年连续两年将全民阅读列入我省*府工作报告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测评内容;年,组织开展“人间四月读书天朗诵音乐会”、“书香漫晋·儿童季”、“少儿报刊阅读季”等各类阅读活动,推荐图书余种。年,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余场,推荐阅读优秀晋版图书种;广泛组织开展“书香三晋”读书节、“最美读书人”评选、“我的书屋我的梦”阅读征文等活动;精心打造“书香三晋”、“十大读书人物”、“红色的魅力”、“书香矿区”、“乡村阅读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品牌,在全省城乡引领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尚。二是有效实施农家书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全省行*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年农家书屋补充出版物万册,农村群众读书看报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40年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重点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和群众期待“两大导向”,强化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发挥*府和市场“两大力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以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文化产业支撑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立足文化自信“走出去”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立足于三晋文化特点,搭载文化产业发展快车,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国际传播能力逐步提高,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一)文化“走出去”成效明显。我省大力鼓励支持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出台了山西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确定了山西宇达等10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和绛州鼓乐《千年回响》等一批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以影视、动漫、书报刊、演艺、工艺美术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体系,加快了全省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文化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逐步增加。此外,我省不断加大文化对外投资,山西省图书馆毛里求斯分馆开馆,海外文化阵地取得突破。
(二)文化品牌成为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一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顺利推进。近年来,我省以“山西品牌丝路行”为载体,先后组团赴匈牙利、捷克、波兰和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等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遍演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一带一路”起点和终点留下三晋优秀文化的铿锵足音。二是积极组织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和港澳台。近年来,鼓乐、歌舞和戏剧等90多个团组先后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对外交流多批次;组团赴加拿大、葡萄牙、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华风韵”、“欢乐春节”等活动,深受当地观众和华人、华侨好评;山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栏目《人说山西好风光》得到英国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