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惟适之安什么是福文化的答案就在这四个 [复制链接]

1#
早期白癜风是否能治愈         http://m.39.net/pf/a_4778971.html

“福”是中国文化中至高的意象追求,特别是祖居东南的福建人,常以福地自诩,福州人更称其土为“有福之州”。那么,究竟什么是“福文化”?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郊区盖山镇阳岐村北鳌头山东麓,安葬着近代中国的一位巨人——严复,在他的墓前,乃严氏生前自书“惟适之安”横屏。笔者以为,这四个字完美地诠释了中国“福文化”的内涵精髓,承续了先哲“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和“中庸之道”的智慧。虽历经世代,仍可为今日社会发展的引领思想。

▍全家“福”当代中国以“福”字命名的地名

以“福”字入地名,是自古以来中国*区地理的悠久传统。在历史沿革过程中,有一些地名归并消失,还有一些新的地名涌现出来,就目前统计,当代县区(市)一级行*区中,以“福”字命名者有12地,共同构成了中国*区的“全家福”。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以“福”字入地名呈现着一些规律:

首先,现存带有“福”字*区的设置时间,上自唐朝初年,下至20世纪末,可见关于“福”的文化诉求和传统绵延古今,表明“福文化”在中国*治文明中具有古今相承的历史传统;

其二,以“福”字命名的*区,几乎都分布于中国的海疆或内陆边疆民族地区,推测极可能是中央王朝(中央*府)表达一种对国家边远地区安定统一的美好期许(其用意类似于以“宁”入地名,如南宁、西宁、辽宁等)。内里蕴藏着国家“靖海”“靖边”的*治愿望。

其三,随着历史演变,至今福州成为中国地级市中仅存的一个以“福”命名的城市,缘何会产生这种*治文化现象?仍是一个有待追寻的有趣问题。

▍寻迹“福”史中国“福文化”的三张历史面孔中国“福文化”的历史,博大而悠久,如果将其归纳总结,大致可以呈现出三张历史面孔。

甲骨文中的“福”字,左边为人形,右边为酒器形状,寓意为祭祀。

神灵之福:饱含浓郁宗教色彩的神圣意象。“福”字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可见关于“福”的概念在中国文明的源头时代便已经融入。甲骨文中的“福”字大致左“人”右“酉”(酒),意象为一人(大概是祭祀巫者)举着酒器正在祭祀神灵,可见,“福”的本源与物质财富无关,乃是追寻一种心灵的归属与安全。后来,“福文化”又融入传统宗教道教之中,所谓“福禄寿喜财”,“福”是为首位的。唐代《五星二十八宿图》中的28个星神,代表着中国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系列追求目标,其中福星也是排位第一,足见“福文化”是中国人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历代清帝手书福字,从左至右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所书写。

君王之福:皇权神授在人间的温情乔装。古代中国的皇帝有赐福给臣下的传统,这一*治习俗在清代成为定制。康熙帝首先确立的这种*治仪式,每年腊月初一,皇帝会亲自撰写福字,将其赐给后宫和近臣,并会在外省疆臣的奏疏批复中,夹赠福字。乾隆帝比祖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年适逢春节,都大量撰写福字广赐恩泽,据载,有些宠臣终其一生,竟然得到皇帝赐福字多达数十贴。有时,皇帝会因特事而赐福,如咸丰帝就曾赐福字给山东东阿县的邓氏阿胶,表彰其贡药之美。现如今济南平阴阿胶厂的“福牌阿胶”就源自于此,其logol便是咸丰皇帝的题“福”。皇帝被神化为“天子”,如此便是“代天赐福”,“福文化”在皇家那里,巧妙地将冷冰冰的君臣臣属关系蒙上温情的面纱。百姓之福:寻常人家不寻常的祈愿。今天的中国人,都会在过年时在大门上贴福字,一个福字贴出万千样态,还有我们熟知的倒贴福字的习俗。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至迟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开来。据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每逢春节,“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此处所谓“贴春牌”,应当说的就是在自家门上贴福字。自古以来,中国的寻常百姓并不以功成名就、飞*腾达视作普遍的终极追求,而是乐于“平平安安就是福”的恬淡期许,实则安守一片宁静的心灵乐土。▍圆融之美“福文化”的内涵体系简而言之,“福文化”是中国文明最具圆融精神的一种哲学意境。它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扩张型”气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线性发展模式,而是遵循类似儒家“中庸之道”,力图谋求文明诸元素、社会各群体、心灵多样体验的最大公约数,是一种“内聚型”文化气质。在经济领域,谋求民众更多获得感的“福业”。一者,从单纯追求量化的经济增长、产业扩张,向平衡、绿色、永续发展转型;再者,坚定藏富于民和社会公平的“经济正确”立场,最大限度避免国家经济与民夺利;三者,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与福利国家建设,将人民尊严置于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在*治领域,谋求民众更多参与感的“福*”。一者,导向民治、民有、民享的公民*治,最大限度吸纳社会各群体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再者,从历史时期“富国强兵”的革命话语,向更加兼顾社会治理与服务的精致化、人性化的现代性*治过渡;三者,全面推进法治社会与人权国家的建设,更加尊重个体*治尊严。在文化领域,谋求民众更多充实感的“福脉”。一者,树立文化宽容精神,包容多元伦理、道德、民俗、宗教、*见、地域等文化传统及其诉求;再者,切实保障民众享有公共文化和教育公平的基本“文化权利”;三者,培育国民“唯真唯实”的科学气质和“不言而喻”的常识精神,推进社会启蒙。▍身在福州要知“福”“福文化”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引领意义某种意义上讲,福州是中国*区地理沿革史上硕果仅存的一座“福星”,是现存当代十几个“小福星”的领航者,她的身上寄托着中国传统*治和地域文明中关于“福文化”的期许和美意。树立“人本”的城市意识,城市并非楼宇基建、产业经济、科技工程的集合,而是人的集合,要将人的生存尊严和生命体验置于首位。日益“成熟”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浪潮的来袭,使得一个道理愈发明朗:科技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城市社会的进步。正如同一个人,一方面拼命透支身体健康去工作赚钱,一面又耗费大量金钱时间去健身和康养,无谓的抵消和徒耗。警惕高速城市化和经济高增长背后“羊吃人”的本质惨状,低品质的住宅群、空壳化的产业园区、噱头化的科技工程,正成为吞噬城市幸福的病*。保持一座城市的矜持和自信,不盲目对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探索属于自身的发展模式,谋求建设“幸福一线城市”。动辄对标北上、看齐广深,造成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均质化恶果,多数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处处学一线,处处学得又不像一线,既不明智,也不自信,更不矜持。每一座城市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市情,全国层面也对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色化分工期许,因此,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值得对标建设。若要建设一座“幸福之城”,就要守护并开发好这座城市固有的人文自然资源,扬长避短。我们不能坐视辽阔的海岸线资源荒芜,精美的古厝破败,丰富的经济作物的得不到深加工而简单出口,幸福不是“追求所无”,而是学会“爱我所有”。幸福的城市需要众策共建,*府管理者、社会精英、公民大众三者角色力量得以统筹,将更广的社会群体聚集到城市治理之中。我们常讲“治理的现代化”命题,其实,现代化治理的要害就是“共治”,如同古人将“君臣共治”视作善*的典范。我们通常只理解“共治”中群策群力的效用,其实,这只是效率层面的问题。更深层次讲,“共治”使得城市治理参与度扩大的同时,也使*治赢得了更多群体和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共治”之下,催生更多人对于成效的成就感,以及对于不足的宽容感,城市治理可以获得一个更加幸福的结果,最大限度避免治理者吐槽民众不理解、民众不支持的问题。—往期阅读—总书记的经典世界《治国理*》第三卷援引古典文献的*治文化考察迁闽:一部波澜壮阔的福州人才史写给届高考学弟学妹们的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内附精美私拍)影子*府:“物业治理”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社会治理的一个新命题

烹小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