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粒,谷物。烝民乃粒,百姓以谷物为食。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人类依靠五谷杂粮生存繁衍,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可见,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天工人其代之。
相传上古时期发明农业生产的是神农氏,天下尊称“神农”。神农发明耒耜,开创农耕,亲尝百草,始有医药,让华夏子民得以生生不息,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其臣子与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曾经为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让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不断,意义非凡。
纨绔之子,经生之家,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饱食终日的纨绔子弟,只知道味美,却忘记了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视农人卑微,这样的人自古至今都实在太多了,他们忘记了最初以食兽为生,为饱腹相争,忘记了始祖神农躬勤畎田,才让百谷滋阜。
稻以糠为甲,麦以麸为衣。天生五谷以育民,美在其中,簸取其精而择其粹。古代先民,学会了粮食加工,才使得入口之粮食更加纯粹,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传统古代先民普遍颂扬节俭美德,惜衣惜食是爱惜一生的福份。
治乱、经纶这样的治国名词,全是由织布、治丝演变而来,学者童而习之,却不明其本源,甚至终身不见其形象。士大夫轻视劳动只知空谈,传统文化品位之高,社会流俗层次之低,无异于天壤之别。
慎其初,念其终。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以教天下,民皆法则之,天下才得其利。对天地的敬畏、对神的敬仰,无不是从天、地、人合一的践行中来,那是来自骨子里祖先的血脉传承和文化沉淀,这是世世代代华夏子民的生命动力。
佛曰:一切东西都有它的根源。神农教民耕植五谷,先民系之以神,记忆犹新神农曾经赐予的美好,内心升起虔诚的信仰和敬重,所以,奉开创农业生产的先祖为神,将一切的繁荣与进步都归功于神。
开物成务,任何事物都可以溯源,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去行事,就能收获成功。华夏文明蕴含着敬天礼神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信仰根源。五千年源远流长,要抛弃人的妄念,避免本末倒置。
种田为了满足生存,读书为了明白道理。受中国古老民族文化滋润的人们,他们轻衣食,心性淡泊,重视思想升华,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明辨是非、济世助人,而不是在名利情仇中积累争斗经验。一生对真理和人生真谛的探求才是君子天经地义的追求。
食以裹腹,衣以蔽体,此乃衣食之真正价值。以衣食逞豪奢,实乃道德末落之风,重欲轻德之所为。人被欲望控制,陷入眼见为实的假理当中。人心不复原,文明何以复兴?幸而历代都有深具远见卓识的文人著书立说,正本清源。
《乃粒》是中国第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开篇,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因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着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一生讲求实学的宋应星遂以走出书斋,接触社会的治学旨趣,历时三年于崇祯十年撰写而成。
秉持经世致用的宋应星没有用学术方式来对不同知识领域做价值评判,而是遵从一个非常传统的原则“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来编排,他认为生存之需先于奢华尤物。著作于当时社会风气一片浮夸之风中,尤显难能可贵之务实。
何事何物不可闻?宋应星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增广自己的见闻,怀抱谦卑的学习态度,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实地考察,注重溯源,理直明晰,使得《天工开物》成为记录中国传统科学与科技的巨著。
古训有云: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要做实事,更要做为后人长远的好事。《天工开物》全书图文并茂描绘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序,是真正尊重自然的人本科学。其实,人心足以恃。宋应星就是在一念之下,不计功名,脚踏实地做着让历史沉淀后,来作出真正评价的大好事。
《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近三百多年来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日本以及欧洲的广泛重视,获得高度评价,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以天地立心,天道好还。
舜发于畎亩之中,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他的*德传颂千年。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无数书写历史的帝王将相都来自于乡野,市井与樊笼才是最好的锻炼之地。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传说中国东土出大德之士,神佛的真正涵义是,只有最复杂的人群,最复杂的环境才能修出高功来。又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须用苦难来增益其未有之能力,炼就出坚忍的心性。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无数于生活中经过自身实践心有所得的至理缄言,反映了古代儒生修身進德的一生,用以启发后人,延续优良的中国传统。
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洞察社会风气的变化,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强调正心养德,修身治家,以家为社会起源,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自己的家风和家族首先得到良好的影响与延续,由空谈走向实修。
他们知道欲望换来的快乐如过眼烟云,只有精神的升华和灵*的信仰才是真真实实,他们知道人的天性善良来自家庭和正统文化的言传身教,道德传家才是万古不易之道。
人人都以追逐财富的那种迫切心态去追求学问,以追求功名的那种强烈欲望去寻回道德,将社会文化心态的起点放回到每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上,放在每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上,我们的社会文化将重构道德标准。
百姓日用是道,日常生活才是最好和最扎实的落脚点,是一切学问应当回归的本源。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般自由去想像去创造,最后回归到构成物质环境的生活当中,将物与事相互关联起来,并带给世界美好的关系与秩序。
造物皆劳心,而最好的状态就是一颗清净心。最纯真的状态,最随意自然的发挥,最随顺缘份的运用,专心致志于自然事物的精细观察,谨慎分析纵向与横向的联系,由心及手及外部世界达到平和融合,才能浑若天成的质朴无华。
一根竹子,一以贯之,一如文化的一脉相承。一心一意将一根一缕的竹篾慢慢地编织成自己心中构想的那个朴拙圆满的形态,编织成那个回归到传统用以保护保存乃粒的剩饭盖,传承节俭惜福的美德。
用火粹,修正毛糙,坚固自身。一如修炼,昨日之非不可留,彻底改正错行,不要让它死灰复燃,要时刻反省,是否有阻碍自己对事理对天道追求的不纯杂念,以牢记初心。
艺术作品是道德思想与技能的集合,一切又最终回归到那颗心上,人一旦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妙用。
深学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任何一门都不是唯我而我的,都有学一带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的功能,是无私无我的大学问。
美好的事物让人感到精神境界在升华,心智顿开,那是人类天性对生命升华的追寻,寻求再次遇见真诚纯洁的自我,感受那自然祥和的生命气息。
远古中华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古风世界中的文化艺术,其精髓在于它深藏着让人觉醒的道德力量,能够潜移默化恢复个人正气,文化与道德唇齿相依。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农业,粮食是生活最重要之事,一国之君能把百姓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