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原则与方向
沙垚、王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尤为重要。当前媒体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讨论较多地聚焦于具体的文化形态,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原则与方向。本文提出乡村文化振兴在中观层面需要把握的四个原则,分别是:以农民为主体,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重新勾连历史与当代,超越职业化的文化实践;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空间-时间-实践”的四维框架,从而保证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主义方向。
乡村文化振兴;主体性;内生性;历史性;实践性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尤为重要。文化是社会运行的持久、深厚的根源性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动能、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孕育的母体,耕作、节庆、婚丧、庆典等织构着乡村文化的方方面面,融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当前农村从文化形态上讲,主要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传统文化“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乡村传统的戏曲、庙会、宗祠文化,积善行孝的价值判断依然烙印在农民的思想观念里,地缘、亲缘关系仍是他们应对现代社会种种危机的主要文化资源;革命文化展现为文化礼堂、文化站、农村通讯员,他们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生产队在几十年前已经不复存在,但直到今天农村婚丧嫁娶的人际关系网络依然是以生产队为基础建立的;当代文化更是色彩纷呈,既包括快手、抖音等网络数字文化,也包括广场舞、乡村春晚等集体性的文化联欢。综上三种文化形态共同演绎着当代农村文化传播的现状。
但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对三者的把握却多有偏颇。论者或者过于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实践中的形式化与符号化;或者忽略了20世纪的革命史,直接回到明清、民国的传统;或者过于强调数字技术和资本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当进入乡村文化真切情境中,乡村文化的主体是谁,文化实践的原则有哪些、推动力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因之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四个原则,并以此为抓手来探讨上述乡村文化振兴的系列问题。
一、以农民为主体
在乡村社会空间中,谁是文化的主体?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和文化的承载者。对农村衰落的体会,没有谁比农民更深切;对重建农村美好家园的愿景,没有谁比农民更为强烈;探讨农村文化复兴的途径方法,也没有谁比农民更了解农村的过往、当下与未来。
但遗憾的是,无论知识分子和媒体似乎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这一点。比如在诸多明星乡村生活题材的综艺节目中,田园是没有农民的田园。当下种种返乡叙事,农民的声音在何处,当全社会都在如火如荼参与和讨论乡村文化将往何处去的时候,农民却声如细丝,仿佛他们从来没有什么能力来探索和把握自己的未来。
奥特纳(SherryB.Ortner)曾批评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时感慨,“缺乏民族志视角”,其意并在不批判一种研究方法的缺失,而是批判其“运用自我来理解另外的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更确切地说,是缺少农民主体性视角,缺少农民自己理解和阐释自己的文化、社会和结构的视角。高默波在《高家村》一书中明确提出“历史由谁而写,为谁而写”的问题,他认为精英的故事“不能代表中国”,更不是“全中国人民的故事”,虽然“相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工人和农村人来说,我们确实有写历史的特权和资源;但这不等于历史仅仅就是我们写的那样或这样。”汪晖在此书的中文版序中亦肯定了“一种立足于经验和思索”的“人民的历史”观。共同张扬了一种历史叙述回到农民,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和历史书写的主体的历史观。
农民文化的主体性与共产*在乡村的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相关。比如20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的户县农民画,“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有木匠、扎彩匠,以及年过七十的民间剪纸老大娘,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同时也根据伟大和美丽的生活理想和幻想,他们大胆而豪迈地进行创作,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天才和智慧”。倪伟由此认为,农民画是“农民自己拿起了画笔来描画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农民第一次用自己的手创造了一个可供自我认同的崭新的农民主体形象”。
这种农民的文化主体性在今天并没有式微,蔡翔甚至认为,在道德和公平日益“沦丧”的当代,是“底层(包括农民)将这个世界默默托起”。只是在精英主导的时代,农民无法和知识分子、*界要员和商业大腕在公共媒体平台上平等的分享话语权,以至于被错误地认为他们彻底沉寂了。
年,笔者参加了陕西省G县乡村口述史项目。这一活动由县文化馆发起,工作人员走访了辖区内多个村庄去寻找志愿者,通过发动退休教师、退休乡镇干部和在读大学生去采访老人,以此来记录G县的村庄史、生活史、文化史、民俗史,展现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变迁。这是典型的群众动员群众的群众路线,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把历史和文化还之于人民。
年,浙江省H村的*支部书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