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http://bdfyy999.com/m/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振兴乡村文化,有必要探明乡村文化的本质和特性,方容易有的放矢、而不流于形式。
图为广东省蕉岭县。
01何为乡村文化
文化史家普遍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乡村文化包括传统节日、乡村建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一系列传统文化。
当然,乡村文化只是传统农耕文明或者农耕文化(还包括乡镇文化等)的一个方面和层次,农耕文化形成的核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乡村文化之所以形成的核心问题。在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之下,家庭生产几乎是农民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是其生产和消费生活,是维持其运转存续的基础。家庭生产几乎围绕着土地及其衍生的产业进行和开展的。乡村文化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有着天然的关系,或者说土地是乡村文化的根,土地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于它是乡村社会主要财富的象征和满足了农民基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所以说,土地是农耕文明产生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乡村文明所产生的重要条件和因素。
图为广东清远佛冈上岳村乡村建筑群。
乡村文化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它的最大特质是自然、淳朴的文化品格,它所蕴含的静谧是历代人们的精神原点。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乡村文化建立在乡土之上,表现为农民安土重迁、对乡村难以割舍的恋乡情节;从高层次来讲,乡村文化构建对自然崇拜的和谐文化观念。乡村文化并不能简单地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相比较就定义为“落后、腐朽、消极”等文化形态,这种说法只是把城市工业文明的标准强加到乡村文明、而忽略了乡村文明的独特性。乡村文化只是按照数千年形成的方法、思想体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和独特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在尚未受到工业文明严重冲击的乡村或者传统农业社会,土地的不流动性以及乡村自给自足的生活赋予了乡村文化的稳定性。同时,在传统的体制或者社会习俗的影响下,农民无法脱离农业生产从事非农行业。土地能够给予或者满足人的大部分物质需求使乡村具有相对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也会反映在乡村文化上。那就是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乡村文化几千年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从地缘上来说,那些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更多地时候采取摒弃原有的以在农耕文化指导下的农业生产活动,开展非农业的经济生产活动,致使原有的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活动逐渐被工业化的经济生产活动所代替,在此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改造了传统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就逐渐完成了自我调适。
图为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举办的山茶文化节
02中国乡村文化的延伸解析
乡村是一个天然共同体,既是人们的生产空间,也是人们的生活空间。在这个共同体内,基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长期互动和相互统一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并规范着人、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结构,维系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活秩序。
从文化角度解析,乡村文化可分四个维度:物态、行为、制度和精神。物态层面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等;行为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等;制度层面,包括农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层面即观念文化,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图为广东茂名乡村风俗的游神。
由于传统小农经济基本上靠天吃饭,自然条件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富足情况决定着农民的生存状况。于是,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农民朴素地认识到天、地、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如同老子在《道德经》说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规律相适宜的、独特的“天人合一”生态观。它所投射的是大自然与其所养育的人类相融合、相协调的生态意识,以及人类节制欲望、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原始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提供了最深刻、最智慧的生态思想,建立起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发展秩序,这一点与先期的工业文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礼治社会,是一个以“近距离”为特征的、给人以充分的“在家”感的乡村世界,是以人伦关系为依托建构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农民的道德主张及社会的伦理关系约束着人们的交往行为,维系着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的良序进行。其主要表现为: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以相容相让为基本原则,以相扶相助为伦理义务。这种机制不同于社会中源于政治性诉求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建构性的“礼治秩序”,而是一种自下而上、自然形成的体现了人类群居基本需要的道德秩序。一般来说,源于民间的道德主张具有凝固性、传承性、下层性等特性,无论社会如何变更、分裂和混乱,它总能以不同的变异形态继续存在于中下层社会,发挥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和稳定的功能。
乡村社会以生活共同体而非政治共同体的形式存在,国家的权力、权威很难通过法律等正式制度对农民的行为进行规范。乡村社会主要通过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习俗、乡规民约、宗族文化等非制度性的规范来自我整合和治理。传统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相互间自觉的社会交往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则与民间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将传统习惯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并集中体现乡村社会中所有成员的意志,在乡村社会中具有较强的认同性。这种认同为农民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一致行动提供了现实根据,也在乡村社会中产生了具有同一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特征的生存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以及对其所生存的村落共同体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从而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自觉维持着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03现代化环境下的中国乡村文化
伴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正在一点点被现代化的发展所侵蚀,慢慢地在人们脑海中消失,如何去保护和弘扬我国乡村文化的价值,对提高乡村的凝聚力,建设美丽中国有它重要的价值。
图为古驿道定向大赛带旺徐闻菠萝文化。
一方面,尽管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乡村文化自身的传统并未断裂。所以,我们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