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范周新文科时代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复制链接]

1#
范周教授在“智汇苏州”学术沙龙活

回首·展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1、回首:“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文化产业随之也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文化产业增加值及GDP占比情况、文化企业营收情况、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以网络文学、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文化产业两个统计口径取得显著成效。从年到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从2.7万亿增长到4.1万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数量从4.7万家增长到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营收从7.3万亿元增长到8.9万亿元。在年调整统计标准后,年和年也同样保持了7.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中仍存在漏统现象,文化产业统计口径仍需不断健全。比如,就文化生产与中介服务这一门类来说,近年来火热的艺考培训尚未被纳入进去。据统计,杭州有近多个画室(即美术辅导班),参与培训学生约15万人,每人培训费用约1万元,总培训费用近15亿,全国艺术培训辅导漏统近多亿元。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单位:万亿元;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文化产业GDP贡献率大幅提升。从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相关产业增加值来说,截至年上半年,中国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5.9万家,较之年增长约家。优质企业大幅增加,带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在“十三五”期间连续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幅度,实现了文化产业GDP贡献率的大幅提升——从年到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7万亿元增长到4.1万亿元,增长近50%。

第三,对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实现良性增长。从对外文化贸易来说,年后,经过五年的结构性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已重新回到正轨,进出口额均回到历史性高位,进口增长、出口增长、总额增长均回到10%左右的良性增长区间,数字出版、玩具、乐器、工艺品等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玩具出口第一大国、世界乐器出口第一大国。

2、立足: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产业较快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得到稳步推进、融合发展面向更深更广、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短视频深耕社会创新、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依然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文化定位失准、文化建设延续性不足、优秀文化产业人才流出等诸多问题。就苏州文化发展建设而言,苏州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苏州古时称吴,吴文化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年前。姑苏区是苏州重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与此同时,苏州经济发展水平也居全国前列,年上半年GDP总量.24亿元,排名全国前六。据此,苏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基础、有财力、有资源,但因优秀管理人才流出、相关部门缺乏长期统筹规划和建设实施等原因,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建设依然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3、展望:“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步入“十四五”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迎来了三大发展优势。

首先是劳动力优势。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拥有世界上相对规模最大的优质劳动力资源。预计到年,我国20-50岁的青壮年人口数量将达到6.12亿人,其中20-40岁的青年人口数量为3.90亿人。

其次是消费市场优势。我国具有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优势。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16万亿元,按照当年1:6.9的平均汇率折算,相当于5.97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5.46万亿美元的零售总额,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

最后是科技创新优势。我国科技创新的优势逐渐凸显,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年我国投入研发经费共计亿元,仅次于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

“智汇苏州”学术活动沙龙现场

面向教育:新文科与文化产业学科建设

1、新文科建设定义及其重要性

新文科是在全球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的交叉学科。新文科建设突破了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目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时代更需要先进理论和思想的指引。社会的快速迭代与发展对人文社科类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文科教育必须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新文科建设对于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未来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拓者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新文科建设的特征

一是建设新的办学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二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

三是搭建新的学科和专业布局——新型交叉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融合思维新,具体体现在技术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及相近专业集群融合;其次是改革措施新,包括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最后是关键突破点新,集中表现为创新“四大讲堂”,实现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四大关键突破”。

3、新文科建设发展途径

一是推动现有专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淘汰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旧专业,依托交叉学科的建设,合并升级转型现有的文科专业。

二是以跨界思维建设交叉融合新专业。新文科建设是学科大融合,人文科学内部融合、人文与社科融合、文理融合、文工文医融合。文化产业的融合性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和特征。当前,文化产业正在和其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文化和创意设计、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文化和金融、文化和高端制造业等一系列的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特征。

三是构建新理论体系,搭建新课程。基于交叉学科的建立,构建新的学科理论体系,编制新教材,融合多样性形式推出新课程。比如山东大学“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实验室、仰恩大学“VR沉浸式教学与创客培育实验室”、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电影学院沉浸式交互动漫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等。

四是探索联合培养和贯通培养新模式。可采取国内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等新型培养方式。一方面,加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贯通,实现横向的链接。在专业建制上实现突破,通过相关专业集聚式发展,实现多方面的融合。而这种聚合,是有主有次的聚合,强调主专业,再复合其他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多地强调全而散式的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纵向融合。纵向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培养模式的本硕连读甚至是本硕博的全面复合。通过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的多层次联合,实现前专业复合或后专业复合发展。

“智汇苏州“””学术活动沙龙现场

任重道远: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

1、当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五大瓶颈

一是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科归属不明确。当前,作为交叉学科存在的文化产业尚未能形成统一的学科组织、学科规范和学科共同体。产业实践快速催生学科纵深发展,但由于学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各学校文化产业的定位也各不相同。各高校依托本校优秀学科筹建专业,挂靠在不同二级学院下,比如人文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经济学院、艺术学院等等,学位授予各不相同,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归属尚无着落,由此带来的文化产业学科边缘化问题日益突显。

二是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由于专业的隶属问题悬而未决,造成各院校学科归类不清,多种业态的复杂现状使得院校对发展目标和思路把握不清晰,缺乏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学科归属混乱致使各高校课程设置差异大,老师们开设的课程随意性较大,板块、数量、层次都缺反统一的标准和具体的执行方案。“有什么讲什么”,“因师设课”“盲目设课”的现象较严重,致使文化产业“用人”与“育人”严重脱节。此外,文化产业学科在教材使用上的陈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文化产业师资储备力量不足。首先专职教师总数少且来源单一。虽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但整体上是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增长不成正比;缺少多元化的招聘机制,唯学历、唯职称论加重教师队伍来源结构的单一化;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不符合专业发展要求,教学经验匮乏且教学方法手段较单一,“填鸭式”授课束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转型来的多,科班出身的少。目前,师资力量和专业性质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导致存在“老师不能深教、学生只能略懂”的问题。

四是学科发展与行业交流渠道不通畅。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不完善,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是各大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明确要求的实践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比例的15%左右,与成熟学科相比,缺乏成熟的产、学、研互动的基础和机制,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紧密,产业成果难以转化。

五是学生对文化产业专业认同度低。由于文化产业的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对学生的学术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上有宽泛化的特征,致使学生对于专业认同感低,归属感不强,对未来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尚不清晰。

2、未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四大举措

一是建立文化产业独立学科。各高校通过充分调研,论证,达成共识,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一级学科。把文化产业这块“公家田”变为文化产业学科的“自留地”,促进学科发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文化产业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现状,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二是构建完备的学科体系,打造精品课程。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目标,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为原则,调整学科培养方案,整合全国优秀师资撰写适用于文化产业核心教学的教材,形成学科发展史、方法论和学科经典案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基础知识储备、组织策划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多方面应用型人才。同时,需要整合全国优秀师资撰写适用于文化产业核心教学的教材。

另外,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依托现有的学科体系和所在区域特征,通过院系合作、资源共享,打造文化产业精品和特色课程,让文化产业管理“金专”、“金课”在高校随处可见。同时,借助互联网,进行慕课建设,形成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是合理配置师资结构,提高师资团队素质。培育优质的师资团队。培养和引进国家级高精尖文化产业专业师资,汇聚国际一流学者,聘请外籍专家入驻。健全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国际名校名师培养、学术英才重点支持等机制。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师资力量。

四是创新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过程是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即体验、反省、思考、实践。文化产业教学建设应该借鉴经验,构建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验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文化强国建设呼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变化、新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文化产业从业者要积极探索总结适应新时代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助力文化产业更美好的明天。

图片

来源于千库网

责编

赵凯强、卢立志、胡宇

美编

刘锦

声明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