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文化产业的产业增长质量分析 [复制链接]

1#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www.xftobacco.com/m/

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率、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构成及其最终使用构成等指标可以大致反映出文化产业的产业增长质量水平,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试图探讨中国文化产业在-年间的产业增长质量水平。

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分析

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是一个很好衡量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指标。借鉴胡晓鹏的思路,使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三个指标对-年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比较,以衡量文化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年为7.52%,之后经历了小幅度的下降,于年回升到7.61%。

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具有同样的趋势,在年占比为3.09%,和一直下降分别至2.62%和2.49%,年升至3.18%。无论是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还是占GDP比重,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都偏小,根据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来划分是否为支柱性产业的标准,中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一段距离。但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来看,在-年间的增长率达到了93.84%,与-年间的28.76%增长率、-年间的36.44%增长率相比,无疑是增长加快了很多,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提供了可能。

进一步将文化产业细分为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发现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主要来自于文化制造业。年文化制造业的增加值是文化服务业的3.6倍左右,年回落至3.1倍,至年则增至4.1倍左右。而且在-年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达到了.76%,要远远大于文化服务业63.95%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文化制造业的增长,文化服务业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

2)文化产业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贡献率

增加值率是指增加值占总投入的比例,衡量了单位总投入中包含的新创造价值的大小,它从总体上度量了一个经济体的投入产出效益,同时也反映了经济体增长的质量。将增加值率指标应用到产业部门同样可以衡量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增长质量,同时使用“中间投入贡献率”去更为直观地反映投入产出的效率关系。具体到文化产业部门,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率=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投入,文化产业中间投入贡献率=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中间投入合计。可以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贡献率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以衡量文化产业经济效率的大小和变化趋势。首先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贡献率做不同时期的一个纵向比较,以反映中国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变化。

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率偏低,基本在30%左右上下波动,表明文化产业的单位总投入中只包含30%左右的新创造价值,是一种低附加值率的产业。其变动趋势先是经历了-年间的一个下降过程,从年的0.下降到年的0.,然后在-年实现逆转,于年提高到0.,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间投入贡献率也与增加值率呈同方向变化,且经历了同样的波动趋势。

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贡献率相比较发现,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率也不高,文化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率和中间投入贡献率在首尾的年和年基本相等,而期间文化产业的降幅更为明显,表明在-年间中国文化产业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其增长主要靠大量中间投入即高强度的资源消耗来维持产业的增长,是一种更为粗放式的增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个趋势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率在-年间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扭转了其下降的趋势;而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率在年虽有小幅上扬,但下降趋势明显,表明在-年间,相对于各自的单位总投入而言,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幅度要远大于国民经济总体增加值的增长幅度。

中间投入贡献率与增加值率呈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在年,中国文化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中间投入贡献率都维持在60%左右,也就是说,文化产业1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只能获得0.62单位的新创造价值,而且在其后还一路降低,达到年的0.37,严重小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中间投入贡献率0.48,所幸年回到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同等水平下(0.48左右)。沈利生通过分解中间投入贡献系数,认为中间投入贡献率之所以下降,其原因在于新增加的中间投入的贡献系数小于原来中间投入的贡献系数。

3)-年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项目构成

增加值项目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构成,它们与总投入的比例分别形成了劳动者报酬系数、生产税净额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和营业盈余系数,即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中对应的值。劳动者报酬系数、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可以用来反映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有机构成,而生产税净额系数、营业盈余系数则反映了产业部门对国家财政的贡献程度和产业部门的盈利能力。

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劳动者报酬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不过后期下降幅度减缓,表明文化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行业部门开始向资本密集型部门过渡。而固定资产折旧系数在有所提高后亦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有所降低。生产税净额则呈现规律性波动,不过波动幅度有所缩小,反映了文化产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不够稳定,这也表明文化产业还属于发展初期,还未发展成熟。营业盈余系数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年,营业盈余系数达到14.93%,比年增长了1倍左右,表明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盈利能力大大增强。

中国文化产业最终使用构成分析中国文化产业的最终使用构成反映了当期文化产品在最终使用中是如何被分配的,即多大比例被用来消费、投资或出口。进一步地,在被用作消费的文化产业总产出中,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有多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消费比例又如何,在文化产业的最终使用构成中都能得到反映。

由前面对中间需求率的分析就可知,中国文化产业的最终使用率在不断下降,最终使用占文化产业总产出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从年的54.49%降至年的17.23%。具体来看,最终消费和净出口都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最终消费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而净出口在年出现大幅度回落至负值,表明年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口大于出口。只有资本形成总额在不断增加,但因其所占比例很小,因而没有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下降的趋势。因此从三类最终使用来看,仍然是最终消费占据主要地位。

将最终消费进一步分解,以便确立中国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从-年间来看,并没有持续绝对的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在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消费占文化产业总产出的17.8%,大于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构成的居民消费总额,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且网络技术未全面普及的缘故,所以政府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化产业消费的主体。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居民消费成为了主体,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消费占比缩小到3-4%左右的水平。此时成为了消费主体的居民消费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在年以后,城镇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比重与农村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比重的差异基本维持在5倍左右,因此城镇居民是中国文化产业消费的绝对主体,需要继续开拓这个群体,同时把农村居民作为重点消费对象进行挖掘,毕竟农村居民群体非常庞大,而且文化消费基数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