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消费品品牌理论深度研究报告品牌力究竟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吴劲草、阳靖)

1.品牌增长三逻辑:提渗透率、提市占率、提价格

1.1品牌增长逻辑之一:品牌市场规模渗透率提升

“品牌所处的行业规模增长”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品牌增长逻辑。在行业规模增长的阶段,品牌只要能够保持其市场地位,就能够得到与行业增速相匹配的规模增速。行业规模增长可以拆分成:

人群渗透率提升:即消费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提升。现阶段大多数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拥有渗透率提升逻辑的品类并不多。医美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渗透率提升逻辑。

人均消费量/消费频次的提升:一个品类渗透率较高之后,常常通过用户消费频次的提升来继续获得增长。

1.2品牌增长逻辑之二:品牌化程度、品牌集中度提升

我们认为品牌增长另一个主要逻辑是品牌化、集中度提升。拥有这条增长逻辑的品牌商,其规模增速通常快于行业整体。

“品牌化”:如餐饮行业的海底捞、九毛九等。这类行业竞争格局整体上较为分散,成规模的企业较少。行业内的龙头品牌商通过资源整合,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规模化经营,降本提效,因此获得高增长。

“集中度”:如运动服饰行业的李宁、安踏,功能性护肤品行业的薇诺娜等。这些品牌一方面受益于行业层面的龙头集中度提升,另一方面品牌在行业内的市占率排名也有上升趋势。

品牌化程度提升——连锁餐饮

以餐饮行业为例:连锁化率可以理解为“品牌化率”,我国餐饮连锁化率持续提升。年至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从12%提升至17%。

对标海外,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仍有提升空间。美国、日本的连锁化率都在48%以上。连锁餐饮拥有规模化、标准化等优势,在管理、食安、成本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国内头部连锁餐厅的市占率也不高。年,除了KFC之外,其余品牌的市占率均不足5%,且大多数是西餐、小吃等具备标准化属性的餐饮品类的连锁餐厅。TOP5中,仅海底捞一家中餐正餐餐厅。

海底捞的崛起,代表着“品牌化”的提升。传统中餐的非标准性给品牌化(连锁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火锅作为一个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细分赛道,率先抛出全国化的餐饮品牌。

品牌集中度提升——功能性服装(李宁、安踏、波司登等),功能性护肤品(贝泰妮等)。服装方面:

以销售额计,我国运动服饰市场的CR5持续提升。~年,我国运动服装市场的CR5由48%提升至59%,头部化趋势显著。行业龙头企业在这轮头部化的过程中受益显著。

国产运动品牌市场地位有显著提升的趋势。其一,年上半年的“新疆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消费情怀,国货服装品牌迎来重要崛起契机,在随后不久的大促中,FILA、李宁跻身阿里全网运动服装销售额TOP3,耐克阿迪霸榜的现象不复存在。其二,我们一直认为国产品牌整体上在互联网运营方面相较国外品牌存在一定的优势,随着线上渠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优势在未来或持续放大。

1.3品牌增长逻辑之三:价格提升

提价逻辑很好理解,但这其实是个较为稀缺的能力。提价≠溢价,只有少数品牌具备提价能力。绝大多数品牌都或多或少具备一定的品牌溢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品牌具备“让消费者自愿接受涨价”的能力。

具备提价能力的品牌往往具备成为“核心资产”的潜力。在消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这类品牌还具备通过提升售价而实现永续增长的能力。而根据戈登增长模型“PE=1/(r-g)”,此类具备较高的永续增长确定性的品牌,往往也应当给予更高的估值。

茅台就是一个以提价为核心增长逻辑的品牌。经过多年持续涨价,其核心产品“飞天茅台53度”的批发价已经大幅高于建议零售价。根据国茅行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