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他熟悉,是由于我们平常老是说他、提他,甚至有时候我们也显摆他、标榜他;说他陌生,是在于我们并未真正关心他、理解他,乃至我们把一些东西与他混淆。
《易传·贲卦·彖传》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地刚柔交错万物并生,上天显示出许多象,这就是自然的样子;人类从自然的样子中琢磨道理,实际地去加以应运,这是社会的样子。人类观察自然的样子,摸索出了自然规律,领悟到了自然法则;我们完善社会的样子,运用出了人伦生活,构建起了社会秩序。也就是说,人文是人伦生活,也是社会秩序。他原本源于自然,所以就应该依循自然、符合自然,乃至归复自然。而其中的依循、符合、归复,就是文化。所以,文化,是人类辅顺自然万物而不敢轻为的智慧。
一、文需要化1、化的方式糖(盐)溶解于水、碘溶解于酒精等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铁(金属)的熔炼、木柴的燃烧等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酒(醋)的酝酿、发酵发霉,动物体内新陈代谢、植物(藻类)光合作用、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等有生物(微生物)参与的变化,属于生物化学变化。……这些都可以算到文化中。既是文化,文就需要化。文会化,文能化,才叫文化。乃至于,文能化了,才算究竟。所以,文化才有层次高低与程度深浅的区别。但是,这样的区别是由一个区域、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内在素质与潜赋决定的。此外,他还会受到一个区域、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譬如山药蛋会长成山药蛋,而不会长成海鲜,同样,海鲜只能长成海鲜,而不会长成山药蛋。所以,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必彼此歧视与诋毁。历史的事实也证明,越是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其存在的时间也越久,中华文化就是如此。2、文化之化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文化是一种慢化,也是一种融化,更是一种净化。慢化在于:越是高层次、深程度的文化,他需要积淀的时间越长;积淀时间越长,越是厚重雄浑。所以,所谓“流行文化”“时髦文化”“时尚文化”等只是短期文化,因其时间短暂,所以其化的程度也就非常有限。很简单,时间不到,米饭熟不了。融化在于:越是高层次、深程度的文化,他越是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越能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就越能发展壮大,日久弥新。可是,融化不等于同化,同化是一模一样(包括内在),而融化是保持多样性,共生而不灭。这就是,各有各的活法,我不干涉你。净化在于:越是高层次、深程度的文化,他越是善于认识自己、否定自己、更新自己、提高自己;越是提高自己,就越是明白生命层次的提升没有止境,人生需要不断地求索与修养。一部机器,年久失修,就会出问题,人也一样,不修养身心、不保养性灵,就会招惹疾病、引来灾祸。文化更是如此,每逢一种文化的净化能力不足的时候,这个文化的区域地域领域,就将出现诸多困扰与波折。古谚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应此净化之理。二、文化大化文化的文,是外在的,是知识技术,是枝末,是形式,是样子,是现象,是名相,是状态。文化的化,是内在的,是道德自然,是根本,是内容,是核心,是本质,是真实,是能量。
文化不了,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古代圣贤,总会注重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但是现在,学校教育多是重文(知识枝末)而不重化(道德根本),社会上也是重视效果与结果,而忽视付出与过程,所以,我们才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作出调整,以求归正。如果,教育的教可以化,那么,教育的育才会充满生机,才不至于出现『只教不育』的教育畸形。所以,浅层次的文化,严格意义上不能叫“文化”,他只是教学而已,是输出与接受的关系。深层次的文化,才叫文化,其有关于积淀、有关于修养。但是没有经过浅层次的濡染,也不会出现深层次的觉悟。
常言:“老师是灵*的工程师”,正因如此,教育就是改造灵*的工程。狼孩,虽长着人的形体,但他的灵*却是狼,在地上攀爬追逐嚎叫,生吃猎物茹毛饮血;有朝一日,当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受到人的教育,他又慢慢的变得像人了。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本身就是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宗教中,也保留有文化的精髓。宗者根也,我们都是炎*子孙、华夏一族。教者枝也,我们需要依枝循脉,归根复命。人不敬祖,教不归宗,法不依道,事不履德,犹如大树无根,其枝蔓焉存!?中华二字,有复归根本、繁荣枝蔓的意义。犹如大树根深蒂固,任凭外界风霜雨雪,又有什么害怕的。机缘一来,时运一到,自然是枝繁叶茂、花开果硕。
文化,是一种指向根本的存在,也是一种修德悟道的捷径。中华经典,本就浩如烟海,更何况天垂众象、地载万物,无不是文。人生是有限的,文却是无穷的,以有涯追无涯、以有限求无限,是危险的,更何况,“知识”对于身心也不全都是有益的。惟有符合道德的、冥合自然的,才能称其为有益的存有(文)。既是符合道德、冥合自然,就需要去实际运作体悟(化)。有益的存有,不去实际运作体悟,于化无益,文不能化,实在可惜。『文以载道』是不错的,有道则文可以化,无道则文多有害。
所以,文化是大化。他有别于诸如产业化、商业化、娱乐化等种种,而没有丝毫负能量,也没有半点副作用。因为真正的文化,是符合自然的,是自然的流变,是自然的馈赠。三、文化玄机中华文化的玄机,是让人涵养道德。换言之,就是为了让人们去抓(守)住根本。文化的文,是读经阅典,是为学、是做学问。通过为学、做学问,我们摸索到自己应该走的路子,找到合乎自己天赋的存在(使命),继而立志挖掘之。文化的化,就是修德向道,是为道、是体悟道。通过为道、体悟道,我们可以涤除自己的执着妄想,把精气神用在自己的天赋潜能上,积功累德以善此生。
为学、为道相辅相成、相助相益。文与化二者兼顾而合一,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会讲究『知行合一』与『表里如一』。“一阴一阳之谓道”,掌握中华文化既能提高自己,也能奉献社会,还能辅顺自然,何乐而不为呢?“雁过长空了无痕”。凡有流过,皆有轨迹,这轨迹就是『文』,当轨迹不复存在的时候,文也就『化』了。文一直在变,各种轨迹的存在,各种信息的存在,都是文之变。化也一直在变:由一种形态(状态)变为另一种形态(状态),由一种存在形式(方式)变为另一种形式(方式);或由低层次(低级状态)变为高层次(高级状态),或反之;凡是有能量级别的跃进或跃迁,都是不同程度的化。跋:珍惜文化感悟文化运用文化文化,急躁不得,我们今人得适当地慢下来。圣贤们著述经典不厌教诲,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文字、经典的故事、经典的道理,他们孜孜不倦、身体力行,为我们积累下了万世的福德,庇佑着我们、滋养着我们、提升着我们。
所以,我辈生在华夏真的是很幸运,珍惜与感悟我们的文化,做中华文化合格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也是我辈之责任与使命;当文化转变为力量与能力时,我们就不难感悟生命的美好,也不难领悟世间的真谛,才有资格承担人生的责任与天赋的使命,这就是文化自信。故撰此文。.8初撰.3修改拙文浅陋,意犹未盡,读者海涵,勉之修之。
祈愿人人幸福平安,祝福国家富强民主。
欢迎转载,慧己及人,功德无量。
宗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