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刘悠扬记者刘欣怡
听说过“濒危动物”,听过“濒危花纹”吗?由中国纹样工作者、设计师*清穗发起的“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花费数年时间,走访百余个自然村落,一笔一画收集2万个“濒危花纹”,致力于挖掘、复原、再造正在濒临消失的中国纹样。
最近,“纹藏”深圳团队——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携该项目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高教主赛道金奖,再次让人们把目光聚焦于中国传统纹样的活化。
科技如何赋能传统文化?艺术与科技如何跨界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城市深圳,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车达和他的团队,正试图用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中国传统纹样,对纹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活化。他们的实践,或将回答这一问题。
寻找濒临消失的非遗纹样
和文言文一样,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信息库”,承载的不仅仅是图案,而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全球化带来的审美趋同,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它们正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这种退出也意味着某种不可修复的文化断裂。
“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的发起人*清穗是广西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他最早感受到这种文化断裂,是在研究生阶段。
下乡采风时,*清穗经常用相机随手记录自己看到的各种精美纹样。可当他用设计的专业眼光去看待传统纹样时,却陷入了迷茫,“很多人很喜欢我拍下来的纹样,但拍完之后就存在相机的硬盘里,再也不会使用它。我们接受的美术教育是偏西式的,受西方流派的影响,做的设计和自身的文化传统已经渐行渐远。我当时并不清楚,这些精美的花纹要如何应用到设计中。无法使用传统花纹,是给我的最大触动。”
年开始,*清穗从家乡出发,走遍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乡村去寻找中国传统纹样,把那些缤纷多彩、极富想象力的“濒危花纹”记录下来。年,*清穗建立了“纹藏——中国纹样线上博物馆”,采集了超过组纹样数据,整理出多个纹样专题。
在他的纹样库中,壮族、黎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花纹,显得热烈奔放;唐代、明清、近代等纹样,记录着历史的变迁;风筝、铜镜、瓷器等载体上的纹样,充满着先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年8月,一条介绍纹样库的微博被转发了超过5万次,*清穗团队在B站上的视频《一览中国纹样美学》获得了60余万的播放量,这些中国纹样让网友们感慨着:“中国古代花纹不能被遗忘”“灿烂文明的每一角都应当被看到”……
*清穗在接受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寻找中国正在濒临消失的纹样像是在编写一部“纹样字典”,“希望我们‘编字典’,设计师‘搞二创’,品牌商‘造万物’,一起将中国非遗纹样带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深大团队助力“艺术+科技”跨界出圈
“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真正“火”起来,是与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合作之后。
“我们发现,如果要把庞大的中国纹样体系更科学、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展现,并且应用到产业发展上,就需要AI智能分析等技术的赋能,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数据库,这也是我们和深圳大学合作的初衷。”*清穗说。
年初,*清穗的纹藏团队正式与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开展合作,纹藏广西团队主要负责纹样库内容的收集与丰富,纹藏深圳团队则致力于纹样的数据化和纹样数据库的搭建。
在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内,来自艺术学、设计学、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机械控制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赋能中国传统纹样,对纹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活化,完成了“文化体系搭建——数字化执行——系统生态构建”的初代设计模型。
据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车达介绍,纹藏深圳团队专注于将中国传统纹样数字化,具体策划及实践交由实验室学生团队负责人秦璇蔚负责,先后组成了10个工作小组研究、挖掘、整理、传播纹样库,再经由拆解到重组构成,亿次矢量锚点绘制和曲线加工,三次质检和设计论证。目前,纹样数据库数据已突破组,每一组数据都经过文本标签化和图形矢量化的再造和设计,初步形成系统、科学、全面的纹样数据体系。
有了科技的加持,“纹藏·中国纹样数据库”的产业化之路走得越来越快,近几年,团队用联名新文创、发行数字藏品、出版图书、举办展览等新解法,让东方元素加速走入年轻人的世界。
年4月,纹藏与惠普联合打造的10款纹样拉杆箱,亮相第四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将中国传统纹样与百度大脑的AI识图能力融合,纹藏的纹样通过手机端的